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透、瘦、漏、皱”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28次
  • 评分4
  • 39
  • 0

傅颖莉

游览过江南园林的人们,定会对太湖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传统拱石,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巧妙地概括了太湖石的四大特色:“透、瘦、漏、皱”,其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点缀着各处园林庭院,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难怪高纪良教授会将其审美特征引申为有效课堂的“高氏评课法”。试想,我们的音乐课堂若也能具有把握教材、学情之“透”,核心目标、内容精简之“瘦”,活动空间、思维时间之“漏”,层次分明、节奏跌宕之“皱”,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定能充满魅力!

一、深入教材、学情之“透”

太湖石的“透”尤为巧妙,是指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在音乐课堂中的“透”则指“通透”。教师应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依据学情将知识点讲通讲透讲生动。音乐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铃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所以,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对音乐作品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在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月亮月光光》这一课中,刘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3-6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巧妙地将“感受与欣赏”、“探索音响与音乐”这两个不同音乐课程领域融为一体,设计了一节别具匠心的欣赏及编创课。该曲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创作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风格温馨甜美。在充分聆听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朗读歌词、教师讲解闽南方言,刘老师用一支笔、几张图片在歌词讲解时逐一出示,不但使学生快速理解了歌词,还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图。歌曲的情绪、旋律、演唱形式由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归纳边呈现,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台湾童谣的童趣、童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能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但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此刘老师采用了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课始用塑料袋揉搓模仿风声感受力度的不同,从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声音逐渐引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环节老师仍然带领学生尝试用三角铁表现月光、使用蛙鸣器表现青蛙的歌声、高音钟琴来表现星星眨着眼睛等等,最后一起来合奏表现美好的月夜,同学们始终兴趣盎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音乐想象力,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美好的生活。

二、紧扣目标、把握内容之“瘦”

太湖石的“瘦”,是指石身要苗条修长。殊不知诸多的音乐课堂也需要减减肥,好的东西并非多多益善,毕竟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课堂中常存在的误区就是活动内容繁多、形式复杂,煞看教学氛围浓厚,却是无主次之分,脱离音乐本体教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要少而精,紧扣核心目标,也就是要求所有的音乐活动实践都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有效解决难点。

如在《山谷回声真好听》这一课中,目标制定为1、在聆听模仿的活动中,能感受声音的强弱,能认识并应用力度记号p和f。2、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模唱学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表现“山谷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3、在音乐活动中养成安静聆听和轻声演唱的良好习惯。显而易见,该目标的制定定位明确,清晰明了,又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达成。音乐活动实践从创设情境感受山谷中声音力度的对比,到联系生活寻找模仿声音的表现,从精心设计模仿回声的发声练习、旋律线的应用到师生对比合作的演唱过程,无一不是围绕着力度表现这个知识点,自然流畅、恰到好处,使学生在演唱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掌握演唱技能。

显然,教学如画竹,要“减肥”、“瘦身”,要化繁为简,教师要及时清点教学内容,追寻教学内容的简约美。

三、留给学生自主空间之“漏”

所谓漏,让人会想到艺术中的留白,在绘画艺术领域常常可以看到留白手法的应用。让人在无中看到有,于虚处见到实,可以赋予创意以广‘袤深远的意境,能够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诱导”。音乐的非语义性和抽象性也确定了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聆听,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如:歌曲《踏雪寻梅》的力度变化教学,不同的力度能表现不同的情绪,也能丰富歌曲的意境。初听,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划分乐句。再听,感受力度变化,在力度记号处划出旋律线。

逐句再听,师生共同探讨:歌曲的一开始采用的力度记号是mp,是一种叙事的语气。第二乐句0 35|i. 7|旋律有一种推动感,力度渐强。第三乐句“响叮当……”生动地表现了清脆活泼的铃铛声,短促跳跃。铃声由弱到强,可表现小毛驴由远而近的感觉。第四乐句01 35|1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闻到了梅花的香味,渐强地唱出“好”字,“共度好时光”抒发了赏梅后的喜悦和满足心情(渐慢渐弱)。最后聆听并跟唱,表现歌曲的情致和意境美。

在这一课例片段中,教学以聆听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作导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自主探索,分析了音乐要素对歌曲的表现作用,充分挖掘了教材的音乐性。尹爱青老师提到:关注学生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讲得越多,学生发现得越少。教学行为的“漏”,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和“空气”,“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亦如此。

四、关注课堂活动节奏之“皱”

太湖石经过年长日久的湖水的冲刷,形成了石上的纹理,即“皱”。课堂教学中的“皱”就是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设计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有起承转合,有情趣,有悬念,有波澜。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该曲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是一首富有魅力的意大利民歌。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掌握二声部的正确演唱,又能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特点和感受到艺术魅力呢?徐老师设计的这一节课以音乐为主线,逐步推进、层层绽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从师生谈话导入歌曲主题、初听范唱、复听范唱,都紧紧扣住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声部的形象和不同特点,为学唱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一改传统的合唱教学习惯,采用逆向思维先教会第二声部的伴唱曲,再学第一声部的旋律主题,而且教师还很巧妙地把第一声部当成是“乘热气球的第一分队”,旋律流畅飘逸,第二声部是“地面行走的第二小分队”,节奏坚定、均衡。教学中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当学生分别掌握两个声部旋律后,再用不同的乐器带动学生两个声部的演唱,体验合唱的艺术效果。学生在鉴赏音乐中升华了音乐表现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它呈现出来的内容精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和太湖石美的特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透、瘦、漏、皱”彰显的是课堂教学的简约美,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我们追求的是“真实、有效、智慧”的教学,我们守望、期待——魅力“四射”的音乐课堂。

傅颖莉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