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将艺术实践与体验贯穿音乐课堂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31次
  • 评分4
  • 71
  • 0

赵晓琦

摘要:音乐的再现,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艺术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艺术领悟与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审美体验,丰富学生审美情感;鼓励学生表现与创造,激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拓宽学生审美实践途径;从而让学生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过程中感受关、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课堂;实践;体验

音乐的再现,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艺术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艺术领悟与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由于音乐课程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课程、是引发想象和激发创造的艺术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生动、多样的艺术实践与体验活动才能使他们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一、激发学生审美体验,丰富学生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的陶冶离不开体验,而审美体验的起点则是感受。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获得审美体验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特点。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存在着潜在的审美情感“基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投入,随感而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例如在一堂“民歌新声”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饱含深情地演唱《走进新时代》,以歌声与学生交流着,当演唱完时,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学生通过直接的聆听,真正体会到了歌声的美妙,生活的美好。是教师美妙的歌声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获得审美的体验与愉悦,进入了艺术审美状态。在欣赏中他们领悟、品味着作品的内涵,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一次《亚洲音乐之旅——印度》的教学中,我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印度舞蹈动作展示给同学们观看,千变万化的手势、下肢腿部略微屈膝、眼神随手势的位置而移动的舞姿吸引了学生,很快同学们随着教师的示范进行手舞足蹈的模仿,尽管学生们模仿的动作还不到位、不够标准,但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表现。我趁热打铁对印度舞代表性的动作给同学们进一步指导。教师的示范已经通过学生的反复观察、品味、模仿和表现,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获得艺术的感受,教师通过自身的投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直觉感受获得审美的愉悦,进入艺术审美状态。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愿望,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审美情感和愿望的培养上,切实唤起和激励学生的艺术审美,激发他们实践体验的冲动,主动投入到音乐课堂实践活动中,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表现与创造,激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的表现与创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也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理解力、迁移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都在创作活动中得到高度融合和充分发挥。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表现与创作活动的过程,不是过分强调表现与创作的结果。

每节音乐课前的学生“才艺大舞台”正是他们进行表现的最好时机。学生可以自愿到文艺委员那里报名进行艺术展示,表演的内容都是自己擅长的舞蹈、歌曲、器乐、小品、相声、配乐诗朗诵等等。同学们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四人,每次音乐课上有两组进行展示。刚开始同学们的顾虑很多,不够自信。可是过了半个学期同学们在成长记录册上写道非常喜欢音乐课上的这个环节,他们在“才艺大舞台”中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特长。学生们在才艺展示中不仅学到了他人的长处弥补了自身的不足,还增进了同伴间情感。“才艺大舞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性发展,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基础。

音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创造贯穿于人类音乐行为的全过程。每个人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发掘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引导他们将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尤为重要。

例如在一堂音乐课的创造与拓展环节中,教学目标:1.探讨《江雪》所表现的情感,并尝试运用其他音乐手段来表现,如为诗配曲、配音乐伴奏、根据诗歌意境编配舞蹈动作、为诗编创新的节奏型进行朗读、为诗歌作画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探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感受不同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是如何表现同种感情的。2.通过编创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1.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江雪》,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历史背景。2.讨论诗的寓意和感情,学生有感情地吟诵《江雪》,探讨声调的表现力,再以集体或个人等各种形式吟诵。3.讨论《江雪》每一句、某个词的声响、速度(如绝、灭、孤舟、独钓)联想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绘画情景。4.一组自制小乐器或通过人工声响为这首诗编创情景剧或者一小段舞蹈来表现《江雪》的意境。5.-组学生为这首诗配曲,先将诗的节奏定下来,再用l、2、3、5、6五声音阶根据字的声音高低配曲。配好曲调后让学生唱自己编配的歌曲。就这样班级被分成了朗诵组、绘画组、表演组、歌唱组,为同一首古诗进行创编。朗诵一组特别强调诗中“绝”、“灭”、“独钓”、“翁”,与其他词语声调的变化。绘画一组重点落在景色上的勾勒,突出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辽阔、幽冷的画面,景中寓情。舞蹈组重点强调“静”字,舞蹈的步伐时而缓慢时而又碎步急促,戛然停止,表现了傲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态。演唱组的演唱表现出了古诗的韵味。此刻教师将音乐创造的多种手法进行融合,通过多个音乐创造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造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将艺术的表现和创作活动贯穿音乐课堂,激活了学生艺术情感和体验能力。

三、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拓宽学生审美实践途径

合作与交流是艺术学习的重要方式。音乐教学应以人为本,凸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话生动地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情景,丰富学生实践体验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春天来了》-课中,教师尝试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制小乐器、演唱歌曲、选取音乐片段、故事创作来表现春天来了的情景。第一组同学通过硬板纸、塑料袋、易拉罐、沙球、装有水的瓶子来描绘春雨来了的情景。合作中学生们考虑到力度、速度、强弱的对比、先后声音的出现。随后第二组学生播放了他们自己挑选的《杜鹃圆舞曲》片段,并解释这是一首三拍子乐曲,擅长口琴的同学还模仿了布谷鸟的叫声。又一组学生朗诵曾经学习过的古诗《咏柳》。最后一组学生通过演唱以前学习过的《春之歌》拉开了春天的序幕。这节音乐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实现了自我价值。小组合作进行艺术实践不仅体现个人的能力更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一次竹竿舞创编环节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竹竿舞的基本舞步,开始分小组进行展示或进一步加工创编再展示。有的小组急于求成,认为大家已经都学会了,只要一起表演就可以了。他们忽略了成员间舞步的节奏、速度的一致。忽略了相互倾听、相互尊重而是一味追求个人的表演。另外一组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持竿的同学相互商量竹竿敲击的速度,并告知舞者。跳舞的同学在掌握脚上速度、快慢的基础上将精力集中在手臂动作的创编上。他们手臂时上时下摆动、时左时右摆动,有时单臂上扬,有时双臂上扬。他们完成了各自的角色的表演,还了解熟悉了同伴的角色,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发挥想象力、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获得更高境界的艺术体验。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多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艺术活动中集体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更能加深体验。

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艺术实践与体验贯穿音乐课堂,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鼓励他们表现与创造、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引领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使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过程中得以实现。

赵晓琦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七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