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文章研究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通过对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发展、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分类、鼓类乐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和鼓类乐器的主要演奏形式这四个方面的论述,总结出我国古代鼓类乐器的发展特点,以达到推动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相关研究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鼓类乐器;演奏形式;发展历史
鼓类乐器,在中国的历史久远,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本文主要研究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期间中国的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即从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发展、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分类、鼓类乐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和鼓类乐器的主要演奏形式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发展
鼓类乐器是中国古代时期发展最快的乐器之一,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鼓类乐器飞速发展,本文就以隋唐前和隋唐后(包括隋唐)这两个时期段来论述鼓类乐器的发展。
(一)隋唐以前鼓类乐器的发展
在远古时期,最早产生的鼓类乐器是土鼓和鼍鼓。土鼓,由陶土制成鼓框,《吕氏春秋·古乐篇》说: “尧命质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来敲击,就是这样的土鼓。”所以,土鼓就是用麋鹿皮作膜面的鼓。鼍鼓,别名夔牛鼓,相传曾用于黄帝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以80面夔牛鼓同时敲击,大壮军威,擒杀蚩尤。夔牛鼓中的“夔”是一种动物,其形状如牛,在雷雨天气时发出吼叫,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雷泽有神,龙首人头,鼓其腹而熙。”夔就是鳄鱼,所以鼍鼓就是用鳄鱼皮作膜面的鼓。自商代后,鼓发展为多种形制,出现了贲鼓、铜鼓、虎座鸟架鼓、悬鼓、腰鼓和齐鼓等。西周早期的贲鼓在湖北崇阳出土。贲鼓,由铜制成,是仿造牛皮制作,形状如贲字,条纹清晰。战同时期的铜鼓,在云南祥云大波那出土。铜鼓,多为青铜铸,鼓腔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鼓身的两侧有铜制的环耳。虎坐鸟架鼓,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鼓的身下有鼓座,鼓的身上有羽毛,鼓的膜面由动物皮革做成。周代开始,鼓作为乐器,是周代出现“八音”中的领袖,鼓的地位得到提升。到了汉代,鼓被应用于军旅中,用来鼓舞士气,激励将士。
(二)隋唐以后(包括隋唐)鼓类乐器的发展
鼓类乐器在隋唐时期得到飞速发展,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鼓乐,因此鼓类乐器进入了宫廷礼乐中,被广泛应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出现了羯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连鼓和桴鼓等10余种,羯鼓是隋唐时期最主要的鼓类乐器。在唐玄宗执政期间,他非常喜欢羯鼓,并且擅长敲击羯鼓,在他的鼓励下,宫廷中的很多乐工和大臣开始练习羯鼓,以致羯鼓的演奏专家空前增多,因此鼓类乐器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发展。因为唐玄宗精于鼓类演奏,并且常常亲自敲击羯鼓来指挥整个乐队演奏,所以羯鼓被誉为“八音之领袖,诸乐部可方也”,因此鼓类乐器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宋朝时,鼓乐在全国普及,参与演奏的人数增多,同时被应用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和供统治阶级享乐的教坊乐部中,使鼓类乐器成为当时最普及和最兴旺的乐器。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繁荣,使为戏曲伴奏的鼓类乐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的分类
中国古代时期的鼓类乐器种类繁多,本文就以在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的分类中所涉及到的比较生疏的鼓类乐器作简要的介绍。羯鼓:鼓身的形状两边粗,中间腰部细,鼓的两面都蒙皮,一般用公羊皮做鼓皮。据说来自于羯族,因此叫羯鼓。羯鼓的声音急促,激烈,适合演奏速度较快的曲目。腰鼓:由羯鼓演变而来,形状两边粗大,中间细小,鼓的两面都蒙鼓皮,可挂在腰上用双手拍打,也可右手用鼓槌敲击,左手拍打。大鼓:鼓身多用椿木和杨木等制作,鼓面多用两块面积相同的水牛皮蒙在鼓身上下而制成,常放置在鼓架上使用鼓槌演奏,声音低沉而雄厚。小鼓:制作材质与大鼓基本相同,只是鼓皮用羊皮,也常放置于鼓架上演奏,声音比大鼓高,余音较短。建鼓:在整个鼓类乐器中鼓体较大,制作材质与大鼓基本相同。鼓身长而且圆,中间的部分稍微粗些,两端的部分略细,鼓的两面都蒙有鼓皮,用两个鼓槌敲击鼓的一面发音,声音洪大。石鼓:多为花岗岩材质,高2尺、直径1尺多,鼓身的上面细小而下面粗大,鼓顶有点圆。有的石鼓上刻有文字。玉鼓:西周时期的玉鼓,多为黄绿色圆雕,造型扁阔,鼓腔的两侧各有一只兽首。玉鼓为军中号令之物,并不多见,地位较高。鸡娄鼓:整体的形状像圆球,敲击鼓的两端,敲击处呈平面。
(一)按制作材料分类
占代鼓类乐器按制作材料分类,可分为铜制鼓、石制鼓、木制鼓、陶制鼓和皮制鼓。(1)铜制的鼓包括铜鼓、贲鼓等。它们都用铜制成,本体发音,发出的声音较短。(2)石制的鼓包括玉鼓、石鼓等。它们通体用石制成,本体发音。(3)木制的鼓包括小鼓、大鼓等。这类鼓的鼓腔都是南木头制成,音质好。(4)陶制的鼓包括羯鼓、腰鼓等。这类鼓的鼓筒都是由陶土烧制而成。(5)皮制的鼓包括所有用蒙鼓皮的鼓,它可分为单面鼓和双面鼓。古代时期多为双面鼓,例如大鼓、小鼓、羯鼓和腰鼓等。
(二)按结构形式分类
古代鼓类乐器按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蜂腰形鼓类乐器和凸肚形鼓类乐器。(1)蜂腰形鼓类乐器,之所以叫“蜂腰”形,是因为此类鼓整体的形状如蜜蜂,鼓筒的两头宽大,中腰收缩。把绳索在鼓皮上穿扎,能调音,包括羯鼓、腰鼓、鸡娄鼓等。这些鼓类乐器多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2)凸肚形鼓类乐器,之所以叫“凸肚”形,是因为此类鼓整体的形状如凸肚,鼓筒的两头稍小,中腰凸出,把两排铁钉固定在鼓皮上,不能调音,包括大鼓、小鼓、建鼓等。这些鼓类乐器多来自汉民族的古老乐器。
(三)按发声原理分类
古代鼓类乐器按发声原理分类,可分为体鸣类和膜鸣类。(1)体鸣类,主要指以鼓类本身的空体作为共鸣腔,靠鼓类本身发出声音,包括铜鼓、贲鼓、石鼓和玉鼓等。体呜类的鼓主要靠本身空体的大小来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本身的空体越大,声音越厚实。反之,本身的空体越小,声音越短促。(2)膜鸣类,主要指以陶制鼓筒或木制鼓筒作为共鸣腔,靠敲击鼓皮而发出声音,包括羯鼓、腰鼓、鸡娄鼓、大鼓、小鼓和建鼓等。膜鸣类的鼓主要靠鼓筒的宽深和鼓皮的厚薄来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鼓筒宽,鼓皮厚,其共振足,音量大。反之,鼓筒窄,鼓皮薄,共振少,音量小。
三、鼓类乐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
(一)用于军事
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没有军号或者扩音器,因为鼓的声音洪亮,节奏性强。所以鼓是指挥军队整齐步伐、调兵步阵来进行发号施令最好的工具。据《新唐书》记载:“吹大角三通,中军将各自下令击鼓,二军俱击鼓,三鼓,有司偃鼓,大众皆跪。”
(二)用于狩猎
在古代,统治者特别喜欢狩猎,特别是在唐朝时期,狩猎之风更兴盛,总会定期举行此类活动。在活动中,用几十只鼓一起敲击,既能自振威风又能恐吓野兽。据《新唐书》记载:“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向西,六十陈于西南,向东,皆乘马,各备萧角。”
(三)用于报时
在中国古代时期,没有时钟或秒表,以击鼓或敲钟来确定时间概念。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在各个城区的中央和城墙的四角都建造了鼓楼,以在鼓楼内敲鼓来报时间。在夜间,用在壶中滴水至不同的刻度来显示时间,再用鼓传播出去,据《乐书》记载:“开始滴水之前先敲击漏鼓,以示进入夜间,待夜漏壶中的滴水漏尽,再次敲击漏鼓,以示天明。”
(四)其他功能
祭祀功能:在古代时期,很多人都把鼓尊奉为神器,所以在祭祖和祭神的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报警功能:在边陲地区,常设有瞭望台,内放置警鼓,在出现敌情时以擂鼓报警,做好战斗准备。召集功能:在居民地区,用鼓声来召集人们开会。
四、鼓类乐器的主要演奏形式
我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演奏形式根据其演奏特点,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伴奏形式、独奏形式和合奏形式。
(一)伴奏形式
伴奏的形式在中国古代时期主要是以配合乐舞、歌舞、说唱和戏曲的表演为目的。在夏商时期,乐舞得到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和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濩》等。据史料记载,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制的鼍鼓,商代已经有木腔蟒皮鼓和铜鼓,这些鼓类乐器,主要为当时的乐舞进行伴奏。在南北朝末年时期,盛行着一种有角色和化妆表演,有故事情节,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鼓类乐器在歌舞戏中担任伴奏的角色。在唐代时期,歌舞大曲得到发展,鼓类乐器在歌舞大曲中为歌唱和跳舞伴奏。在明清时期,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大鼓在北方鼓词中为说唱伴奏。在明末清初时期,北方以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鼓类乐器在梆子腔中作为伴奏乐器。在晚清时期,在北京初步形成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鼓类乐器为京剧中的演唱伴奏。
(二)独奏形式
古代时期的鼓类乐器开始有独奏的形式,是以唐玄宗把羯鼓变为独奏乐器为标志的。在隋唐以前,鼓类乐器一直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唐玄宗别出心裁,提倡并自己创作了很多羯鼓的独奏曲,羯鼓开始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敲击羯鼓时,可以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槌敲击。唐玄宗经常面对美景,即兴创作羯鼓曲,以抒幽情。比较著名的乐曲有《春光好》和《秋风高》。因此把鼓类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增强了鼓类乐器的表现力。在宋元明清时期,鼓类乐器的独奏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现代鼓类乐器独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合奏形式
鼓类乐器合奏的形式在中国古代时期主要是以明清时期出现的十番锣鼓中的清锣鼓为主要代表形式。在明清时期,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十番锣鼓等。十番锣鼓中有一种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称为“清锣鼓”,用到的打击乐器有同鼓、板鼓、大锣、马锣、齐钹、大钹、小钹、内锣、春锣、汤锣、木鱼、梆子等。其中鼓类乐器有同鼓和板鼓等。十番锣鼓最大的特点是打击乐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按数列规范的程式组合成节、句、段演奏。现存比较著名的乐曲有《划龙船》《万家欢》《喜遇元宵》等。古代时期鼓类乐器的合奏形式,为现代打击乐合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结合以上部分,我认为中国的鼓类乐器,在古代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不论是从鼓类乐器的数量、功能还是演奏形式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鼓类乐器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活的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也是一份民族文化宝库中瑰丽的遗产。中国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相关研究必将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陆玖(注译)吕氏春秋[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先秦]佚名.山海经[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0
[3]戴宁 中国打击乐器研究——古代鼓的起源与分类[J].交响,1997,(4).
[4]戴宁隋唐朝的打击乐论[J]交响,1996,(3).
[5]戴宁隋唐朝打击乐器[J].音乐艺术,1996,(4)
[6]薛艺兵中国体鸣乐器综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院学报,1997.(3).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陈旸 乐书[M] 北京:北京图书馆,2004.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10]戴宁羯鼓论[J]黄钟,1992,(2)
[11]乔建中,陈克秀,中国锣鼓[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园(1986-),女,河南安阳人,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音乐系打击乐专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打击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