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浅谈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65次
  • 评分4
  • 76
  • 0

霍斐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人类的音乐世界如同地球的物种一般丰富多样,在长期更迭与融合的环境下,逐渐开始向多元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有西方“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经历了漫长的传播、教育、发展等过程,走进国门,丰富了中国的民族艺术,完善了世界音乐大融合的艺术结构。文章通过对小提琴的演奏及创作风格在中国的变化与发展作了简单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小提琴艺术;小提琴演奏;小提琴创作;民族化;发展道路

小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是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也是现代交响乐队中具有较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乐器。

一、小提琴的传入与发展

西方的音乐历史和其文化历史一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其发达的音乐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器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教堂音乐盛行的中世纪时期,许多拉弦乐器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名称,这些乐器也就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和现代小提琴的原型。可见,西方音乐的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许多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活跃于中国的土地上,小提琴就是在这个时候由西方传教士传人中国,最初在宫廷中出现,他们积极组建乐队,教授相关课程,并且由中国人参与演出和学习。而之后由于近代中国大门被迫彻底打开,各种文化、科技、艺术等相继进入中国,并且慢慢被国人熟知。19世纪20年代前后,许多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音乐爱好者们逐渐开始重视音乐的发展,认同小提琴艺术教育工作,创办音乐研究组织,创立专门的音乐学科,主动到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理念与技巧,邀请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来华演出等等,这使得中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音乐人才,如马思聪、谭小麟、萧友梅等等,极大地促使我们向更系统化、更专业化的音乐发展道路迈进。之后,由于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社会发展缓慢进行,西洋乐器音乐在国民音乐生活中的程度还不够,拥有的听众数目也较声乐等少之又少,小提琴艺术也不例外,但它所代表的是器乐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并没有阻挡音乐爱好者们对艺术的那份忠贞和热忱,培养出了郑石生、李自立等优秀音乐创作人才,这也为中国化的小提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提琴艺术的认同与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安定祥和,小提琴艺术也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音乐学院的独立,音乐专门机构的完善,将小提琴设为一门专业学科进行学习教育,适时引导小提琴学习者合作交流,必要时走向世界舞台等等,使得小提琴艺术教育更规范化、更多元化。在当今这个中西交流频繁的时代,各国音乐的融合十分密切,对艺术的追求情绪高涨,新元素的引进也是紧随时代步伐,国人走向世界,我们所呈现出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韵昧的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看到一浪高过一浪的优秀艺术人才伫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把中国含蓄细腻、温婉空灵、豪情坚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各类形式的音乐节以及交流活动数不胜数,而像盛中国、吕思清等这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层出不穷。

艺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中,不同于中国器乐创作的是,它完全经流传进入本土,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积累基础,而对于中国器乐作品的创作来说,在强大的民族背景下,既有自己独特的创作,又有基于传统器乐形式而采用的全新音乐思维的创作。

在近代,中国的西洋乐器的音乐创作获得初步发展,并成为城市音乐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比如: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作者赵元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最早的钢琴作品;黄自的两首创意钢琴曲《创意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等,从这些作品在音乐构思、技巧运用、旋律写作等方面,不难看出,作曲家没有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传统下的器乐创作的艺术结构,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形态,发展出一条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创作风格道路,也使其充分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这也就为今后的中国作品创作和中国器乐学派的创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小提琴的音乐创作作品也相继问世,马思聪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小提琴家第一人,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孕育着中国小提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随之而来的中国风味作品的大量出现,西洋乐器形式的多样化运用,大大推动了音乐工作者对作品的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多元意识的思路进程。马思聪曾两次到国外学习,回国之后从事音乐教育和演奏工作,活跃于中国乐坛。作为海归,他清楚地认识到中西音乐的差别与交集,绝不可一味地追求西方音乐文化传统下的作品风格与演奏技术,必须加入本民族的音乐元素,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因此,他的小提琴作品,比如《摇篮曲》(1935年)、《思乡曲》( 1937年)、《牧歌》(1944年)等等,结合了西方大量的演奏技巧,配合了中国民歌式旋律,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观其创作时间和表现内涵,不难发现,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战乱危难之时,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争取和平、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声写照,通过小提琴所特有的西方因素与中国民族创作语言、风格的结合,内敛中不失大气,豪放中不乏清灵,优雅而凸显傲骨,形成了一部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传世佳作,为之后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三、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趋势

小提琴从西方传人中国直到现在,关于其音乐创作的历程也是曲折中求发展、借鉴中不忘创新,虽然作曲家的音乐素养和创作构想可能来自世界各个地域,但回到中国,他们的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中国风格”。

首先,创作主题、背景方面。由于小提琴是纯外来乐器,经过300多年的流传,在中国,小提琴艺术研究者们已经能很好地做到“中西合璧”,适当的取舍与改进使得中国作品逐渐登上舞台。不难看出,这些作品的根基是建立在中国古典诗词、民间故事、民间歌曲或者可以说是戏曲音乐、歌剧舞剧片段之上的,音乐中所出现的元素都是有社会事件、故事传说等原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细腻的民族、进取的民族,因此,小提琴艺术家们笔下的作品也就自然流露出温文尔雅、坚韧知性,极具中国韵味的情感,加之小提琴演奏本身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和表现性,所以,“中西合璧”的效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演奏技巧与编配方面。中国乐曲与西方音乐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遵循小提琴艺术内部结构规律的前提下,节奏加入很多自由变奏,多次重复变化,音型上也会加出一些“花儿”,比如“颤音”、“滑音”、没有节奏规律的“装饰音”等等,本身对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旋律的借鉴改编而成的新的旋律线条和模仿中国传统乐器或者戏曲唱腔特色的新的演奏形态等等。这些都是结构规整、节奏严谨、旋律明确的西方音乐创作所没有的,而这也是恰恰吸引西方小提琴艺术研究者们去聆听、感受中华民族内在的、独有的音乐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西方乐器演奏的中国乐曲很快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最后,音乐创新与发展方面。在近代的中国,马思聪在进行小提琴艺术创作时,尝试加入其他伴奏乐器或者“合声”,如钢琴、合唱等。这种独奏与伴奏融为一体的音乐构思与创作手法,在那时也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就为西方乐器多声部创作打开了思路。善于思考的中国艺术家们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西洋乐器音乐的热情,通过一首首作品完美地体现出来。比如:谭小麟的《弦乐三重》获得约翰·杰克森奖;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是国内最早演奏的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队曲;贺绿汀的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成为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马思聪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等等,这些传世佳作无不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东方神韵。

纵观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从完全“舶来品”的状态一直发展到今天,有了自己的民族音乐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这是基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上的独特神韵,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全球在融合,如今多元化的世界舞台,处处都有中国小提琴音乐爱好者的身影,各项国际赛事的不断引进、各类音乐研讨会的举办以及联系世界各国参与,并主办“中国XX年”等等文化交流活动,大家在学习西方音乐理念和新型演奏形态的同时,不忘本民族所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点点地完成由西方音乐向本民族音乐过渡的任务,使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更开放、更多元化,更好地与西方新型现代音乐元素融合,从而演绎出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气质和风采。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霍斐(1990 -),山西太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器乐表演。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