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彤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000)
【摘要】作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中的一种,海阳秧歌凭借着厚重的文化韵味与极具特色的舞蹈特征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海阳秧歌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海阳秧歌的动律动势、队形、道具、服饰、化妆、表演程序等展开深入的分析,最后再研究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海阳秧歌;角色定位;舞蹈特征;形成原因
海阳秧歌在我国享有盛誉,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据考证,海阳秧歌产生于明朝,至今已有接近六百年的历史,在北方的农村地区特别流行。笔者针对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特征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述,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海阳秧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海阳秧歌角色定位
海阳秧歌的规模大、角色多。总的来说,海阳秧歌的主要角色有乐大夫、花鼓、小嫚、货郎和翠花、锢漏和王大娘、丑婆与傻小、霸王鞭等,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下面对这些角色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乐大夫
乐大夫在海阳秧歌队伍中的角色定位是领舞,因此担当此角的往往是村中有着较高声望,并且舞蹈技艺非常成熟的人。在秧歌盛行地区流行这样的一句话:“耕田靠拖拖,秧歌靠大夫”,由此乐大夫在海阳秧歌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乐大夫是队伍的领头人物,负责领导整个舞队、播报节目、贺谢、逗趣等工作。
(二)花鼓
花鼓是海阳秧歌中继乐大夫之后的二号人物,通常由强壮的男性担任这一角,负责为整个秧歌队伍打场开路。在表演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在场地的外围敲锣打鼓,驱赶人群让出场地。此外,需要协助乐大夫开展祭祀活动。表演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例如有单双锤花鼓、长短穗花鼓。不同形式的花鼓表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小嫚
小嫂意为年轻姑娘,因此此角色由女性承担。以往这一角色只是配合花鼓表演,发展至今小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表演人数为4的倍数,一般在16~24之间,小嫂的服装通常是汉族的民间舞蹈服装,对动作没有特别的要求。
(四)货郎和翠花
小嫂之后即为货郎和翠花,两者一般分别在左右两边站立,遵循“男左女右”这一古老定律。在古时,交通落后,货郎是乡村常见的形象,而翠花则是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舞蹈中货郎与翠花的互动交流生动有趣,这两个角色所代表的是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五)锢漏和王大娘
这对人物在海阳秧歌中是极具代表性的,是海阳秧歌舞蹈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和货郎与翠花这对角色一样,锢漏和王大娘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在舞蹈中,锢漏和王大娘互相挑逗,用生动的眼神进行交流,锢漏借助扇头指引王大娘调节动作。
(六)丑婆与傻小
这对母子角色主要负责“耍宝”,他们的扮相夸张搞笑,具有较好的逗乐效果。担任丑婆一角的往往是具有肥硕身材的农村妇女,下巴常常会点上一颗标志性的“大黑痣”。而傻小的眉心也有一颗标志性的“红痣”。作为丑角,他们的舞蹈表演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随性而舞,与观众进行互动耍趣。
(七)霸王鞭
在山东海阳秧歌之中,霸王鞭是一种道具舞,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表演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状况进行调整安排,和花鼓一样是由威武雄壮的男士承担。霸王鞭右手持有两端系上铜钱的花棍,这一角色的舞蹈动作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武术中棍术与鞭术的表演套数。
二、山东海阳秧歌舞蹈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对每一个角色都有明确的定位,海阳秧歌舞蹈在动律、动势、道具、表演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动律、动势特点
山东海阳秧歌的动律特征表现为提沉、一惊一乍、拧摆动三大特征。海阳秧歌中的男性角色,例如乐大夫、货郎等的身体上部动作常常会表现出提沉特征。货郎挑着担子的时候,肩部往往会伴随着头部的晃动而上下耸动,双腿的迈步也富有弹性,动律抑扬顿挫而又不失弹性,表现出明显的提沉特性。而海阳秧歌中的一些女性角色则表现出了一惊一乍的动律特征,其中王大娘就是一个典型。王大娘在与锢漏进行舞蹈互动的过程中,王大娘上前挑逗锢漏,随后再退步翻身往后走,锢漏因此上前追赶,节奏高低起伏,动作收放自如,戏剧色彩非常浓厚。此外,海阳秧歌还具有明显的拧摆特性,所谓拧摆就是演员的胯部保持不动,将腰部作为轴心朝着左右两边摆动,双人对舞的故事性舞蹈中具有明显的拧摆特性。
动势美是舞蹈非常讲究的,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动势表现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并且是流动式的,其动势特点通过波浪、探、拧、拦、扇法等表现出来。表演海阳秧歌的舞者身体保持斜拧这一姿势,在头部右上部区域,双手的手绢与扇子做“小五花”,随着手臂的摆动眼睛也随之转动,随后两只手臂下弧线滑动到左下边,身体也绕回来,然后两只手臂在右腰的两边再做一“小五花”。舞者身体的特征犹如波浪摆动,摆动的幅度大,而且具有非常强的造型感。因为海阳秧歌尤其关注在空间中对方向的把握,因此在身体拧动基础下点间的连接动势表现为拧动感。山东海阳秧歌舞蹈过程中上下左右伸展具有强烈的延伸感,尤其是在左右舞动的时候, “拦”的动势性尤其显著。这种“拦”的动势特征是海阳秧歌所独有的一种动势美,很多的民间舞种都不具有这种特性。海阳秧歌扇法相对于其他的民间舞也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会受到身体局部的限制,往往能够作为手臂的延伸,使得舞者手部的运动轨迹得以拉长,具有流动的力度美。
(二)队形、道具、服饰、化妆等特征
一般来说,海阳秧歌舞蹈的队形是一对对出现的,并且遵循“男左女右”这一准则,这是因为受到中国古时候“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队形上体现出明显的长幼尊卑的等级特色,例如丑婆与傻小这对角色,因为丑婆是母亲,相对于傻小来说,地位较为尊贵,因此两者的排列是女在左,男在右。除此之外,海阳秧歌舞蹈表演队形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是圆形的,大圆扣住小圆。海阳秧歌舞蹈中道具的使用往往蕴藏着较深的意义,例如作为领舞的乐大夫所持的拂尘是消灾驱邪的武器。而他们的服饰则沿袭了古代人的着装风格,有非常浓厚的清代与民国时期特色。至于角色的装扮,海阳秧歌与其他秧歌的不同之处是,海阳秧歌不同的角色脸上绘制的图案是不同的,例如蝴蝶是乐大夫脸上所绘制的图案,源于鸟图腾,花鼓脸上绘制的图案则与文字相似。所以不同角色所蕴藏的韵昧也大不相同,具有强烈的神秘感。
(三)表演程式特征
山东海阳秧歌有着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演程式,这套表演程式是非常严谨的。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舞蹈来说,其表演仪式更加复杂。这是因为海阳秧歌对于海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活动,担负着一些关键的职能,例如祭祀。表演具有宫廷化特性,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礼节项目非常多。除此之外,海阳秧歌的严谨性还表现在它极具特色的“三进三退”这一表演程序之中。“三进三退”源于古代的“三拜九叩”,村落之间互拜或者拜会首领的时候会运用到这一表演程序。在秧歌队伍进村之前,秧歌队的队形是两列、四列。乐大夫有两名,位于前面蹲步前进,抖动着肩膀挥耍拂尘,深深地施一礼后,两人分开,分别从两侧退下,这就是“拜进”,意味着开始了秧歌队的表演程序。随后运用双纵队的形式边舞边行,称为“串街”。这时候,八名花鼓威武地迎上来,采用跨、蹁、转、扑的方式,边打鼓边舞蹈,场面激烈壮观。花鼓舞毕分开,退到整个队伍后面。其他各种表演,一组一组地迎上来,演完又转到后面。全部演完一遍称作一进一退,凡此三次,即为“三进三退”。
三、山东海阳秧歌舞蹈特征形成的原因
通过上面深入的分析可知,山东海阳秧歌舞蹈在表演程式、道具、动态、动律等方面都有着一些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源于海阳独特的地域文化。辛勤劳动了整年的农民借此来表达情感。海阳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部地区与海相连,经济形态以农业与渔业为主,因为生产的落后,人们为了生存勤恳劳作,性格乐观稳重,从海阳秧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海阳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此外,海阳秧歌舞蹈特征的形成还得益于该地优秀的历史与社会人文条件,海阳在古代率属于齐国领地,保存了浓厚的东夷文化,继承了很多古代社会优秀的风俗习惯。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海阳秧歌舞蹈才能够具有这些独特的特性。
四、结语
作为在民间土生土长的一种艺术形式,海阳秧歌能否在历史迁移过程中得以继续发展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民间艺术是文化灵感的重要来源,我们必须给予民间艺术足够的重视,使其能够源远流长,促进祖国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于倩.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平.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源流考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3]高珊.浅谈山东海阳秧歌对舞蹈演员的训练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
[4]刘诗文从多学科的视角看秧歌表演艺术——以山东海阳秧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0,( 18)
[5]唐春.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与音乐特性的关系——以“艮劲儿”与“水斗”为例[J].舞蹈,2010,( 10)
[6]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
[7]朱济光论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新视野[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