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论明代宫廷乐舞的形成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57次
  • 评分4
  • 27
  • 0

杨帆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河中,历代宫廷中都设有乐舞。宫廷乐舞是我国汉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封建的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其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明代宫廷乐舞形成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阶段。明代统治者设立宫廷乐舞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恢复被元代统治者所颠覆的汉文化,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关键词】明代宫廷乐舞;礼乐;雅乐;俗乐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乐舞始终是宫廷各种仪式和宴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舞”与“礼”相结合称作“礼乐制度”。“乐”与“舞”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中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广义上的乐舞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远古及周初。最早的大型乐舞可追溯到六代乐舞,即皇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成池》、舜时期的《大韶》、禹时期的《大夏》、商时期的《大滢》和周初的《大武》。这些乐舞的主要作用是祭祀山川、天地、祖宗。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和缓,给人以庄严静穆之感。后世的宫廷乐舞不仅在形式上丰富了许多,而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其作用与六代乐舞相同,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主要有雅乐和燕乐组成,宫廷雅乐是相对于俗乐而言的,主要用于宫廷中的祭祀活动和朝会仪式;燕乐,即宴乐,是宫廷宴饮、娱乐及欣赏活动中所用的音乐,燕乐大都使用俗乐。

我国封建社会历朝都设有宫廷乐舞,每个朝代的统治者设立宫廷乐舞的确有着相同的目的,但不同朝代的宫廷乐舞的形成也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明代宫廷乐舞形成的背景

明代是继元以后又一个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晚期阶段,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虽然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汉制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被元代统治者破坏的汉文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也得到了提高,但这些政策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改变不了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和瓦解。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十分严密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仍推崇儒家思想的程朱理学,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禁锢,思想和行为区域统一,这种思想体制在明初时期确实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然而,好景不长,明代中期以后这种严厉的政治思想体制逐渐显露出了弊端,它使得整个社会风气和思想文化结构日趋保守和僵化。再加上明中后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上日趋腐朽黑暗,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思想体系受到了怀疑,并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活跃的文化力量的冲击。朝廷加重了赋役和农村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得大部分农民们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传统的礼法体系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遭到强烈的冲击,明代的社会秩序陷入了紊乱的状态。

在文化艺术方面,由于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大臣腐朽昏庸,导致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权和原有的作用。然而,具有如此话语权的程朱理学为何在明代中叶以后渐不被人重视,人们力图挣脱程朱理学的束缚,从士人到下层平民都敢向程朱理学发难?这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之外,从文化自身而言,程朱理学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期,开始向衰亡期过度,它已不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在程朱理学衰败的同时,以乡村阶层和市民阶层为主题的社会文化开始盛行,通俗小说、戏曲、小曲、传奇等娱乐性和通俗性较强的文学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喜爱,并取代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其中以明代的小曲最为著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弘绪《寒夜录》引卓坷月语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哥》《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纽丝》之类,唯我明一绝耳。”这些文学艺术形式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世俗情趣为对象,反应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受到人们的喜爱也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

二、明代宫廷乐舞形成的原因

(一)元代对于汉礼乐文化的摧毁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大统一的封建王朝。元代的统治阶级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且有着能歌善舞的特点,因而元代宫廷乐舞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宫廷雅乐的制定也有别于以往汉族历代王朝的做法,体现出它的独特风格,与以往朝代有着明显差异。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代宫廷乐舞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元史·礼乐志》载:

及乎靖康之变,礼文乐器,扫荡无遗矣。元之有国,肇兴硕漠,朝会宴飨之礼,多从本俗……而大飨宗亲、锡宴大臣,犹用本俗之礼为多。若其为乐,则自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及宪宗使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飨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

由于“靖康之变”的缘故,南宋的宫廷所留下来的礼文、乐器等大都因为战乱的原因而扫荡无遗。与此同时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元代统治者重新制定了宫廷礼乐制度,规定朝会宴飨的礼仪多依从蒙古族的传统。虽然《元史》记载“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飨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元代的宫廷祭祀用雅乐,朝会宴飨用燕乐,这些都继承了汉宫廷的礼乐文化,但是元代的宫廷雅乐和燕乐吸收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元史》载“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说明元太祖在建立宫廷礼乐制度时吸收了西夏的音乐元素。元代宫廷燕乐中也有蒙古族的乐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蒙古族乐曲《白翎雀》,“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

“元立国百有余年,而郊庙之乐,沿袭宋、金,未有能正之者。”元代的宫廷礼乐制度是承袭宋、金宫廷之旧,但是却没有建立去正统完备的礼乐体制。“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迭和,又杂以北方之音。甚者神祗祀典,饰为队舞谐戏,殊非所以道中和、崇治礼也。”可以看出,元代的宫廷音乐中杂糅了很多北方胡乐以及“淫词艳曲”的俗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宫廷雅乐与燕乐。明代是代元而起,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明代的统治者是继汉朝以来儒家文化的忠实的继承着,所以在经历了元对汉文化的颠覆之后,格外重视于恢复汉文化。而宫廷乐舞制度作为汉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明初统治者朱元璋重构汉文化的重心。“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年置雅乐,以供郊庙之祭。”重构汉文化的志向也就成为了明代统治者构建乐舞制度的原因之一。

(二)乐舞对于封建统治秩序建立的作用

“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是在殷商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一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这种制度把礼和乐结合起来,用礼来分贵贱等级,用乐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的统治人民。这种制度的规定十分严格。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礼仪,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也不一样。”因此,先王治理作乐不是为了审美作乐,而是为了治国教民。这种礼乐制度使“乐”依附于“礼”,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音乐承担着政治任务,这正是孟子“乐与政通”的思想。礼乐教化与行政刑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治国安民的神圣任务。这种制度始终贯穿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汉族儒家礼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也十分重视礼乐的作用,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来有效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史·乐一》载: “盖乐者,心声也,君心和,六合之内无不和矣。是以作乐于上,民化于下。秦、汉而降,斯理浸微,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之风俗日趋于靡曼。明兴,太祖锐志雅乐。”这也是典型的“乐与政通”的儒家礼乐思想,认为“乐”可以教化人民,有利于政治统治。

余继登所著的《典故纪文》卷二中记载:朱元璋认为元代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贵贱无等,僭礼败俗。”他认为正是因为元末没有建立正统的礼乐体系,贵贱等级没有了次序,俗而乱雅,才使社会混乱以至统治者失去控制能力,导致元代的最终灭亡。所以,朱元璋为了不重蹈元代的覆辙,从建国开始就特别重视礼乐的重建工作:“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又立典乐官、置雅乐、罢女乐、置太常寺、置教坊司、定军礼用乐、定分祀天神地祗之礼用雅乐、定朝会宴飨乐舞之数、修《大明集礼》、建神乐观……”这一系列工作,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建立礼乐体制努力,并多次更定雅乐,致力于建立起健全的宫廷礼乐制度用来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礼乐制度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是明代统治者制定乐舞制度的又一个原因。

明代的统治者为了恢复汉文化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设立宫廷乐舞,虽然明代的开国皇帝以及后来的嘉靖皇帝对宫廷乐舞的设立比较重视,但明代宫廷乐舞形成于封建社会晚期阶段,在当时已经失去了文化主导地位,这也是明代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雅乐体系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王,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龙文彬 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明]申时行,等 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明]宋濂,等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社,1988

[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