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曲坛音韵》教学设计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46次
  • 评分4
  • 46
  • 0

钱涛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欣赏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苏州评弹《新木兰辞》选段,学唱弹词小唱段《江南好》。

教材分析: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丑末寅初》又名(仨春景》,是京韵大鼓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弹词通过说、噱、弹、唱交代故事情节,抒发人物感情。《新木兰辞》是苏州评弹名家徐丽仙根据《木兰辞》创作的一段弹词开篇,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江南地方特色。

《江南好》是苏州弹词开篇中一个新编的短小唱段。不但篇幅短小,而且结构规整,更像是一首吴歌小调。

设计思路:

1.运用实践教学方法,以听听片段、唱唱片段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曲艺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中“说”与“唱”的表现力。

2.运用聆听、演唱和填写表格等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的音乐特点、语言特点和表演形式。

3.运用体验教学方法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入情、入景、动情,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表达他们对音乐独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习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能够初步了解曲艺艺术的主要特征——说和唱。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验京韵大鼓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表演特点。

3.能用苏州方言学唱《新木兰辞》首句,在听与唱中感受苏州评弹优雅、委婉的“唱”。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的表演特点。

教学难点:

尝试用方言学唱苏州评弹选段,体验其演唱特色。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京韵大鼓了解曲艺艺术

(一)京韵大鼓

1.欣赏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片段。

2.刚刚欣赏的是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老先生为我们表演的经典唱段-《丑末寅初》。描述了凌晨之时,更夫、渔翁、樵夫、农夫等各种人物的活动情景,宛如一幅优美生动的画卷。

3、简介京韵大鼓

【设计意图】对于曲艺艺术比较陌生的学生而言,一段京韵大鼓表演大师的经典唱段是先入为主的感受,是满足好奇心的尝试。通过这一段表演,学生对于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演唱语言和伴奏乐器有了第一印象,虽然不够深刻,但是颇有记忆。

4、体验京韵大鼓“说唱”的艺术

(1)复听《丑末寅初》片段。

(2)说说几句说词的固定节奏

(4)随着录音一起尝试说唱结合,尝试京韵大鼓中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特点。

【设计意图】曲艺表演的最大特点是——说唱,学生最好的体验是——自己来说一说,唱一唱。学生从说说固定节奏到跟着音乐按节奏念念唱词,再到随着录音尝试演唱,整个过程无需老师教,学生已然能够在多次聆听之后准确演唱。这样的体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于京韵大鼓特点的了解,也为之后填写相关表格做好了准备。

5.根据学习情况,尝试着填写相关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无需教师重新总结京韵大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填写过程中相互提示,相互补充,完成对京韵大鼓的认知。

(二)曲艺艺术

1.什么是曲艺?

曲艺是语言的艺术。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每个地区的曲艺都是建立在本地方言的基础上,将“说”加以归韵并夸大,形成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因此,曲艺是说唱艺术。除少数曲种外,大多为说唱结合,唱居主要地位。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京韵大鼓有了初步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介绍曲艺艺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生在演唱《丑末寅初》时体验到的“说”在文字介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也对“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我们初步了解了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京韵大鼓,而南方最具代表性的说唱音乐当数被称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

二、欣赏苏州评弹感受曲艺音乐

1.学生说说:我知道的苏州评弹。

【设计意图】第一次填写表格是按照学生已有经验完成,通过这次填写,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苏州评弹到底知道些什么?还缺乏哪些知识?在之后的相关知识讲解时有了侧重点。

2.简介苏州评弹。

3.试着填写相关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苏州评弹,然后通过((新木兰辞》选段的欣赏,再次一一对应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第二次填写表格。所以,第二次填写表格不是重复,而是对苏州评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4.体验苏州评弹“唱”的艺术。

(1)聆听弹词开篇《新木兰辞》片段。

弹词开篇——苏州弹词演员在说书之前所加唱的与正书无关的短段。它和评话的开词,即开话之前先念诗、词、曲或韵白的作用相同。原为艺人定场、试嗓之用。

(2)模仿演唱“唧唧机声日夜忙”。

①听原唱,品韵味。

②初学。重点关注唱腔中细腻委婉的运腔和韵味。

③教师引领学生‘依字行腔”。

【设计意图】选择《新木兰辞》中的第一句唱词指导学生聆听——模仿——再聆听——再模仿,学习中有对委婉旋律的演绎,有对评弹音乐韵味的感受,有对苏州方言的模仿,进一步感受苏州评弹艺术的音乐风格。

三、演唱《江南好》体验评弹音乐

1.初听普通话版《江南好》录音。

2.《江南好》是苏州弹词开篇中一个新编的短小唱段,篇幅短小,结构规整,像是一首吴歌小调。

3.教师演唱苏州话版,体验旋律中评弹的韵味。

4.学唱《江南好》。

(1)歌曲采用的是江南民歌常用的“双叠翠”,由两个重复的短句构成一个长句。尝试着学学唱唱第一对旋律。

(2)学唱第二对旋律,关注旋律的“转句”手法。

(3)学唱第三对旋律,“江南好”的音调反复出现,表现了流连忘返于江南美景的感觉。

(4)轻声演唱,唱出旋律的韵味,强调苏州方言的发音。

(5)加上苏州评弹常用的前奏,完整演唱《江南好》。

【设计意图】学唱《江南好》是感受体验苏州评弹的升华,乐曲明显的起承转合特点,“双叠翠”的运用,加上吴侬软语的演唱,使学生再次感受到苏州评弹的音乐特点。教学中通过聆听、分析、演唱,学生既学会了歌曲,加深了对曲艺音乐的感受,也感受了江南音乐的特点。

5.在听听唱唱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曲艺艺术中的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感受了说中有唱,唱中带说的艺术风格。课后你可以尝试着去听听,或许一段相声让你哈哈大笑,一段评说让你沉醉于故事,一段评弹让你感受优雅……

教学反思:

学生对曲艺一是不了解,二是没感觉,三是无兴趣。这节课的教学既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欣赏,也不能蜻蜓点水般的体验,更不能自说自话样的讲授。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走近曲艺、了解曲艺、理解曲艺、接受曲艺作了如下尝试。

1.选择恰当的曲艺选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择恰当的欣赏和学唱内容,既能体现京韵大鼓和苏州评弹的艺术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中,选择了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京韵大鼓片段“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那敲,钟儿听不见那撞,锣儿听不见那筛,铃儿听不见那晃。”这一唱段中有着固定的节奏型“”一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唱词;当学生感觉这是一个简单任务时,引导他们“唱”,去体验京韵大鼓“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特点;当他们顺利完成时,新的挑战继续进行——能否尝试着用“京味”演唱。这时学生进入了兴奋状态,歌声自然发出。而苏州评弹的欣赏,则选择了盛小云演唱的《新木兰辞》,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过《木兰辞》,因此对这个唱段的学习有着较为浓郁的兴趣,而且唱段中典型的苏州评弹间奏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熟悉的旋律,降低他们学唱时的畏难情绪。教学中采用了聆听——模仿——再聆听——再模仿,而这时教师的范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传心授的传统方法很是有效。

2.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冲动

一是少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效果的落脚点不是“教”,而是“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在介绍“苏州评弹”时,并没有采用简单地出示概念,而是通过填写表格,出示文字资料,观看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和语言特点。二是多听——让学生懂得学。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反复聆听《丑末寅初》的片段,渐渐形成了持久的记忆,他们对于那些细节韵味熟悉而印象深刻,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听懂了这段音乐的节奏,尝试着“说”,在说的基础上又尝试着“唱”,真实体验到了京韵大鼓“说中带唱,唱中带说”的音乐特点。

钱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