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古琴舞台化的多元展演空间

  • 投稿叶洛
  • 更新时间2016-05-19
  • 阅读量624次
  • 评分4
  • 86
  • 0
  摘要:从古到今,随着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演奏场所和演奏形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古琴舞台化问题是近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传统演奏、推陈出新、以及和新元素的融合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已经成为目前古琴演奏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古琴演奏 雅集 剧场 舞台化 多元化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乐器本身及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决定了它不能仅仅作为一门乐器的形式存在。自古以来很多人对古琴的认知,更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古琴艺术代表着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古琴的演奏形式是能最直观感受古琴发展历程的符号之一,也是近几十年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古琴演奏场所的变迁 
  追溯早期演奏古琴的场所我们可以从画卷上、或诗词中去了解认识,如宋徽宗的《弹琴图》等。诗词画卷中,抚琴人或是山间、或是溪边、又或是竹林、或是田园,打谱弄琴,怡然自得。虽然场地不拘一格,但也有所考究。从《文会堂琴谱》里记载的相关内容可见一斑,古琴十四不弹“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廛,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以上记载了古人对弹琴对象、场所的描述同时,也让很多人一直以来觉得古琴总是跟文人雅士联系密切,是“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符号,尽显“逸者趣”,难有“百姓缘”。 古琴作为文人雅器,就一直被定位成小众乐器,小范围演奏。 
  时代变迁,古琴亦是在寻找自我的发展空间,在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指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入普通百姓,使之为人民服务。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意识是向工农学习,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古琴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代规律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广播电台经常播放古琴音乐,工人劳作的工厂、剧场、广场、地方文化馆也是古琴经常演奏的地方,古琴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与广大劳动人民融合在一起。 
  “旧时王谢堂前燕”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演奏场所有三五知音的小众式聚会,也有在音乐厅或者剧场演奏的大众音乐演奏形式,传统的雅集形式被更多其他形式的演出场合所代替。目前大多数演奏场地也是现在最常用的音乐厅,要不就是传统雅集的方式、家庭聚会或公园里。音乐厅的特点是音响设备专业,使用扩音器可以让古琴面对更多的听众,一张琴一张桌子可以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听琴。目前,在音乐厅里演奏古琴已经是很普及的形式。 
  二、琴曲演奏形态的变迁 
  在演奏形式上,古琴自古以来就展现了兼容并包的一面:古琴独奏,琴箫合奏,琴阮合奏等。传承至今,虽然古琴的演奏形式出现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古琴独奏或者琴箫合奏等方式,但很多琴人也在做古琴与各种艺术形式碰撞的尝试,诸如古琴与钢琴的对话、古琴与口琴二重奏、古琴与打击乐、古琴与吉他等等。 
  创作古琴曲吸引着作曲家和有能力创作的古琴演奏家的视线,如《欢庆》《耕歌》(喻绍泽)《听松》《沉思的旋律》(成公亮)随后《江雪》(朱践耳)《大江东去》(徐景新)《三峡船歌》(李祥霆)《春风》(许国华、龚一)《山水情》(金复载)等一批创作、移植的新琴曲问世,在完善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表现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意识的不断延续到古琴舞台上来,例如成公亮先生与琼英卓玛的《心与灵——梵呗与古琴音乐会》;作曲家钢琴家高平与巫娜、昆曲男旦董飞共同演绎的《高山流水》音乐剧场,钢琴古琴的即兴创作,其中穿插董飞的念白和身段表演,整场演出是以纯音乐、唯美的戏曲相结合展现的;斫琴家王鹏在北京创办的“耕剧场”,也是一个既属于古琴与东方经典文化艺术,又容许它与其他艺术交流对话,相得益彰的专业剧场,这是典型的古琴剧场形式舞台化的案例。 
  当代的琴人、学者一直探索着古琴未来发展的道路,同时两种声音出现,一种声音强调古琴作为瑰宝,应该毫无保留的继承,另一种声音则强调“变”,要发展的看传承。可是不管是哪一派的声音,所经历的古琴演奏形式变革是必然的。 
  三、《时空·对话》音乐会中的实案分析 
  《时空·对话》音乐会是笔者2011年在成都金沙剧场举办的一场剧场式音乐会。其主题就是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前提下运用剧场舞台对古琴进行“变”的尝试。 
  金沙剧场是为音乐剧《金沙》量身打造的剧场,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观众席两边用山石装饰的墙壁,其间穿插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演出中观众席的上方显现出巨大的太阳神鸟的标志,在舞台中间因剧情需要制作的水帘在观众和演员之间若隐若现,幕后的巨大LED屏目播放出的画面把我们从现代带回古代,又从古代穿越回了现代。本次音乐会也是充分运用了这个剧场的舞台,运用情景再现的形式,加入茶艺、舞蹈、人声、吉他等其他素材, 运用舞美环境、灯光的特殊效果还原即时场景,向观众在视觉上更加直观传递琴曲寓意,整场音乐会的外景环绕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强烈的仪式感使观众进入剧场就能感受到庄严肃穆。 
  介于不同于常规音乐厅的演奏形式,所以不仅要保留传统曲目的寓意,还要使观众从视觉上瞬间体验到还原的琴曲意境,每一首曲目的设计都要场景化,使观众能够身临曲境。古琴的现成曲目古曲居多,所以这种“变”就要回归到曲目年代,现代返回到古代,“穿越”成了主线。东方“穿越”到西方,则是通过与吉他的合作曲目《花开并蒂》来展现的,这是结合了东方传统曲目《茉莉花》和西方名曲《雪绒花》经作曲家改编而成,创作灵感也是源于音乐会的主题“时空·对话”,茉莉花与雪绒花、东方与西方,时间与空间展开多维角度的呼应。 
  本场音乐会开场曲选用了《神人畅》,琴曲运用了大量的泛音来表现人对神灵的祭祀场景,整曲只用了五根琴弦演奏,因此有琴界学者称它应该创作于五弦琴时代,应是目前所存谱系中最古老的一首琴曲。舞蹈演员身着古代祭祀巫师服饰敲击石罄三下代替了以往音乐厅里开场的铃声。此石罄是按照在金沙剧场原址出土的3000年前的石罄一比一仿制而成,加之舞台两旁象牙树立,如祭祀道场般庄严、神圣,使剧场赋予神秘的色彩和浓郁的历史感。《酒狂》这一作品的表现突破以往的弹奏,借用七位舞蹈演员的舞蹈表现手法,或吟诗、或作画、或把酒问天,把竹林七贤的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阳关三叠》则由以往的琴箫合奏改为琴埙合奏,加之人声的吟唱,作者送别故人的哀伤情绪由凄凉的埙声给予最新的诠释。石罄、太极、茶艺、人声、吉他与古琴的搭配,使整场音乐会给予观众新颖的视觉方式为出发点,传统曲目也是力求在维护原曲风貌的前提下赋予琴曲新的生命。 
  四、结语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各种呼吁对古琴传承和保护,器乐改革、琴学研究、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问题等不断提升了古琴的热点和关注度,古琴舞台化问题也将是未来一直延续讨论的话题,这在推动古琴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古琴演奏变革时代即将到来。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郑培凯,张为群.古琴的传承与开拓: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古琴座谈会文集(2006)[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