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剧作为河南本土剧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校本课程的设立,让更多的艺术形式走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拓展了文化传承的渠道。更让曲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焕发了新生机的机会。曲剧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提出传统文化进入中学课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通过家庭、社会以及教师引导。能促使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使命感,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薪火相传。
关键词:曲剧 校本课程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文化传承 本土文化
一、河南省曲剧简介、成长和传承特征
笔者生长在河南,对河南有很深厚的情感,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一个农业、军事重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各种文化艺术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区域也逐渐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而曲剧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
(一)曲剧简介
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有“高台曲”或“曲子戏”之称。是在本地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演出的基础上成长而成的,
(二)曲剧的发展
曲剧艺术最先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1926年经过临汝县农民自发组织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民国时期,曲剧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已经初步具有了舞台剧的特点,增加了道具、伴奏等等。此时的曲剧著名选段也逐渐增多,角色更加丰富。最为珍贵的是,此时的曲剧伴奏融合吸收了京剧、豫剧的伴唱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戏,此时曲剧的传播主要靠各大戏班的巡回演出,使得曲剧广为人知。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受战争影响,一些著名的曲剧戏班向河南省周边省区迁移,在无形中推动了曲剧的文化迁移扩散。由于政治及战争的原因,一些戏班遭到迫害或者解散,这对于曲剧剧艺艺术来讲,是巨大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剧得到了恢复发展,此时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曲剧剧团,不仅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娱乐,也使曲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传播。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的曲剧专业剧团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不完全统计达有三十个之多,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曲剧表演艺术家如:张新芳、胡希华等,也出现了许多曲剧名段如《陈三两》、《屠夫状元》、《李豁子离婚》等。
(三)曲剧的传承特征及近况
曲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历经了从传统娱乐形式到自有的风格派别的生长历程。同各大戏曲一样,曲剧最早的传承是衣钵相传的继承式教学,即由师傅教授徒弟学习,在各地巡回的表演中获得舞台经验。这也逐渐形成了同一曲剧下,不同的流派,比如上文提及的以嗓音浑厚、高亢、粗犷见长的以张新芳先生为代表的“张派”,以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王秀玲老师为代表的“王派”。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各派的领军人物决定了派系发展的风格及特色,在这种传承过程中曲剧艺术家们根据自身对曲剧艺术的理解,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融合走南闯北对各种戏曲表演艺术的理解,使得曲剧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也使曲剧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比如有“曲剧皇后”之称的张新芳先生,她就根据前辈们的经验,引入了二胡、古筝等伴奏乐器,使得曲剧更加有了强大的舞台感染力,在她的代表作《陈三两》中,把小曲牌改为了大曲牌,使得《陈三两》这一曲剧曲目成为了经久不衰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后,多种音乐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人们对曲剧的熟知程度远远低于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曲剧的喜爱程度,远远低于老年人,这也造成了曲剧传播的群众基础的下降,而大多数的曲剧传承仍然以口传心受为主,即老师现场教唱,学生现场跟着老师的示范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也逐渐重视了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性,在河南本土支持创办了多所艺术学校如河南省艺术学校、商丘文化艺术学校、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等等,这些学校的创办,极大地推动了曲剧艺术的发展传承。另外,河南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以戏曲类节目打擂为主题的节目《梨园春》,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广泛的收视群体,参与其中的选手不仅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最小的戏曲爱好者只有不到三岁,极大的推动了本土文化的传播,并使得曲剧文化走向了全国,使河南曲剧广为人知。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受众的支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为曲剧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曲剧艺术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那么,传承的责任就落到了新一代人的肩膀上。而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
二、中学音乐课堂现状及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中学音乐课堂现状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较为原始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精神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学生正趋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可以拓展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提出了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推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分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这是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迈出了改革性的一步。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人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转变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倡导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中去,感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乐趣。这为中学音乐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也使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书要与育人同步进行。中学音乐课程也由起初的作业检查、期末考试、课堂考试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音乐课堂体验融入到了生活当中,逐步体验到了音乐带给自身的体验,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了自身的音乐审美情操,形成了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也对情感体验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二)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对中学生审美情操的积极影响,也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依据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课堂教学,重要体现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另外要使课堂增强探索教学的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不只能停留在让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层面上,还需要提高创造力。而音乐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教科书所规定的曲目的学习,更要担负起对本民族本区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的责任。
因此许多学校增设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使中学生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特色。
三、校本课程引入曲剧元素的可行性调查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011年出版的《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能够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曲剧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校本课程教学引入曲剧,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积极响应。
笔者在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进行实践研究期间,曾经担任初中、高中班级的音乐课教师。为了深入研究曲剧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笔者做了一套调查问卷,这套问卷得到了第二实验中学音乐高一、初一年级及本校音乐教师的大力支持。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高中126份,初中120份。主要涉及内容包括:学生对曲剧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待校本课程引入曲剧的态度,教师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所在学校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对于曲剧传承的观点认可度以及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曲剧教学,通过统计,笔者以下表列出初步的一些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曲剧是河南省的本土艺术形式之一,但在中小学中的认知程度还需提高,中学音乐教学长期以教材为主,忽视了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曲剧作为河南省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四、曲剧作为校本课程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发行,指出了地方和学校应当结合地域特点,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这就有了政策支持,显示出了校本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为了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河南省对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纂也预留了一些空间,要求加入地方本土音乐的教学章节,这同时也为地方校本课程的推行,提供了支持。
其次,河南省有许多的曲剧艺术家,他们对于曲剧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大的热情,学校可以聘请这些艺术家们为中学生教授一些专业的曲剧艺术知识,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曲剧的支持,在社会上也可以形成曲剧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再次,河南省地方政府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强的支持,政府逐渐认识到本土艺术能够帮助地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河南省电视台推出的《梨园春》节目就证实了这一点。借助《梨园春》平台,不仅让河南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更推动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喜爱甚至学习模仿,也带动了河南省经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五、结语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笔者深刻的认识到了曲剧的魅力。在历史的车轮行进中,本土文化深深 (二)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对中学生审美情操的积极影响,也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依据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课堂教学,重要体现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另外要使课堂增强探索教学的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不只能停留在让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层面上,还需要提高创造力。而音乐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教科书所规定的曲目的学习,更要担负起对本民族本区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的责任。
因此许多学校增设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使中学生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特色。
三、校本课程引入曲剧元素的可行性调查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011年出版的《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能够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曲剧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校本课程教学引入曲剧,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积极响应。
笔者在河南省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进行实践研究期间,曾经担任初中、高中班级的音乐课教师。为了深入研究曲剧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笔者做了一套调查问卷,这套问卷得到了第二实验中学音乐高一、初一年级及本校音乐教师的大力支持。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高中126份,初中120份。主要涉及内容包括:学生对曲剧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待校本课程引入曲剧的态度,教师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所在学校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对于曲剧传承的观点认可度以及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曲剧教学,通过统计,笔者以下表列出初步的一些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曲剧是河南省的本土艺术形式之一,但在中小学中的认知程度还需提高,中学音乐教学长期以教材为主,忽视了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曲剧作为河南省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四、曲剧作为校本课程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发行,指出了地方和学校应当结合地域特点,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这就有了政策支持,显示出了校本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为了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河南省对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纂也预留了一些空间,要求加入地方本土音乐的教学章节,这同时也为地方校本课程的推行,提供了支持。
其次,河南省有许多的曲剧艺术家,他们对于曲剧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大的热情,学校可以聘请这些艺术家们为中学生教授一些专业的曲剧艺术知识,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曲剧的支持,在社会上也可以形成曲剧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再次,河南省地方政府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强的支持,政府逐渐认识到本土艺术能够帮助地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河南省电视台推出的《梨园春》节目就证实了这一点。借助《梨园春》平台,不仅让河南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更推动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喜爱甚至学习模仿,也带动了河南省经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五、结语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笔者深刻的认识到了曲剧的魅力。在历史的车轮行进中,本土文化深深地留下了独特而又闪耀的印记。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程中,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曲剧作为河南本土文化首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作为本土文化中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曲剧艺术又迎来了新的生机,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有限的调查及论述,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推动河南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本土文化散发时代的光辉。地留下了独特而又闪耀的印记。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程中,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曲剧作为河南本土文化首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作为本土文化中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曲剧艺术又迎来了新的生机,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有限的调查及论述,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推动河南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本土文化散发时代的光辉。
中学校本课程的设立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影响
- 投稿清烨
- 更新时间2016-01-11
- 阅读量500次
- 评分4
- 赞26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