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原生态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

  • 投稿李晨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98
  • 0

王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王美佳(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

原生态唱法及其特征

原生态唱法是一种由心声、用心唱、无修饰、自然流露的歌唱形式,是在自然的状况下情感的流露和声音的表达。原生态唱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演唱方法,演唱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特色鲜明的乡土韵味、生动传情的音乐表现特征以及质朴无华的演唱风格。

原生态唱法是在特定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各种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演唱、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生态唱法有3种不同的用声方法:1 真声唱法。是原生态唱法中最常见的演唱方法,其声音自然嘹亮。2真、假声结合唱法。演唱时中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衔接圆滑,不同音色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3真假声混合唱法。同一民族地域的歌手在用声方法上有混合,并非完全统一。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器官协调自然,声音刚柔相济,收放自如。

原生态唱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因此,原生态唱法对演唱者嗓音条件的要求较高,歌唱状态自然真实,演唱上结合当地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在气息运用上要稳固扎实,真实地表达民族文化,完整地表达出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其极富感染力。可以这么说,原生态唱法的许多歌手基本功扎实,歌唱技巧娴熟,歌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与“学院派”的演唱风格相比,原生态唱法所受的束缚更少,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也更加开放,其风格表现原生态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所演绎的歌曲将通过民族风俗、艺术以及语言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融合了各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特性为原生态歌手们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赋予了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声乐,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以及民歌唱法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渐向现代民族声乐的转型,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逐渐形成独特的歌唱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受西方美声唱法影响、从原生态唱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演唱形式。

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建立民族声乐专业,成为国内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才旦卓玛、德德玛、吴雁泽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大阵地,带动了全国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

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土洋之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本土教师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两者均强调各自教法的重要性,至今讨论仍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国内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仍按照以上两种思路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民族声乐发展的国际化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商业化发展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特别是忽视原生态的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的原生态艺术,对于民族声乐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导致民族声乐的发展难以实现突破,也难以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如果能将原生态的唱法使用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唱法,更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对每个民族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解和学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中,从原始的生活文化中寻求发展的道路,从而彰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策略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要向多元化发展,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从教学过程看,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规模,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基本具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原生态歌手出身教师的比重,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从培养基础看,据调查,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过半是近现代的创作歌曲,而包括改编在内的中国民歌不到30%。早期教育忽视民歌,不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承,造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民族音乐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在“学院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音乐教师,很难进行原生态教学的尝试。在教材的改革上,必须对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补充原生态、戏曲音乐以及原生态唱法的素材。

从课程设置看,要进一步优化,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使用多样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原生态的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从教学内容看,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内容,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因为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创造田野采风的机会,深化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从演唱技巧看,高校原生态唱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其演唱技巧的借鉴。尤其是在演唱各地的民族歌曲时,尽量做到对各地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真假声运用等,而这些则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要从方言人手,总结旋律的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等,全面了解原生态歌曲风格,体会原汁原味,获得实际感受,都是学习和研究民间歌唱艺术的最佳途径。加入这些技巧将能够更加真实地将这些作品的味道释放出来。

结语

原生态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源泉与根基。原生态唱法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对原有的教法的改革和提升,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需要进行的尝试。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承担传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将原生态唱法应用于声乐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和系统化。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从原生态唱法中获得经验,在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吸取精华,从而保护和发扬原生态艺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