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正文

云艺“作曲”创作群音乐创作探究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1005次
  • 评分4
  • 92
  • 0

孟泉希(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

艺术家往往钟情于养育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从生活出发进行创作,故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浓郁的地域文化风韵。对艺术创作而言所谓地域性并非局限性,相反,地域性能使创作根植于独特而丰腴、肥沃的文化土壤,使作品反映生活的特质具备了无限的可能性。那么音乐创作作为一种社会艺术形态,它既有音乐文化的内部表征,同时蕴含着地域所依附独特性格。这就使音乐具有难以摹写风格和特色。因此,地域性不仅构成了音乐创作的特征,而且还促进了音乐的创作使之具有内在的推动力。作为艺术歌曲的创作也不例外,而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音乐文化丰富,地域文化特征凸显也更为明显。

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建校50多年以来,学院为国家,特别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术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7000多名。云南艺术学院的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团队具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早在建院初期,该院就建立了作曲系。来自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等一些优秀学者,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相当影响的专家构建了早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团队。在这些老一辈学者专家的卓越奋斗及传、帮、带之下,经过多年的光辉历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团队为大西南、为全国乃至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仍然活跃在国内以及国际音乐界的创作、科研、教学及理论研究领域中。特别是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特色专业,这是对云南艺术学院作曲专业建设的肯定。

然而我们回顾云南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的建设是发现其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作曲专业的招生计划是时有时无,再加上“作曲”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要求相对强的学科,它在招生选才上就对生源要求有着较高的标准,这就阻碍了作曲专业的发展。那时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的云南,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美丽的奇花异草,25个少数民族,还有着2000多年纵横交错的文明史,以及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但是受制于时代的原因加上地理环境的制约,交通的落后,限制了外界对云南省的了解,同时,也阻碍了外来因素对云南的影响,导致了云南获得外界信息滞后,各行各业发展缓慢,经济相对落后的局面。但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各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云南作曲专业得到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在杨放、黄相泉、赵宽仁、张一唏、李海涛等一批教授的指导下:陈勇、刘晓耕、万里、马烁等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打破了漫长的沉寂给云南的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批新作,为云南音乐创作揭开崭新的一页,逐步统领了云南的音乐创作,依托云南艺术学院形成了云艺“作曲”创作群。他们借助于祖国时代变迁迅速成长起来,以自己青春的激情,富于创新的艺术精神创造着云南音乐市场的未来。这些作曲家们在歌曲的创作上都运用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同时把原始的云南民族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他们既不倾向于西洋的东西里,也不局限于民族传统的曲调中,这样恰恰把西方的手法和自己民族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使其作品既和国际接轨又不失民族地方特色,他们的作品成为云南音乐创作的标志。

笔者在查阅云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系资料发现,除了3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陈勇《火把节的火把》、刘晓耕《一窝雀》《跟着阿妹的山歌走》业原、吴渝林曲外,还有《长街宴》 (徐荣凯词 万里曲);《月亮》 (汪国真词丁煜伦曲)、《舞》(谢维耕词 丁煜伦曲)、《舍不得》 (吴卫民词李鹏曲);《梦绕魂牵彩云南》 (金鸿为词 丁煜伦曲);《麦麦撒》(谢维耕词业原、吴渝林曲);《月夜倾诉》 (李鹏词曲);《唱歌唱到心相合》 (赵雁词赵全胜曲);《月亮花》(金甲劲松词曲);《醉了丽江》 (徐荣凯词, 土土曲)、《土鸡蛋》 (土土词曲)等外共132项作品获奖。纵观上述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该创作群体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在他们的音响中,可明显的察觉到该群体在坚持弘扬云南音乐创作“本土化、民族化”创作理念的同时却不拘泥于民间音调的框架,表现出多样化且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表达,集中显现了以下特征。

声乐作品的歌词本土化

词作家卢云生关曾经说过: “只要民族文化不消亡,歌词赖以存在的根基就不会动摇,歌词的生命力便将长盛不衰。”该创作群体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是运用最适合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反映出某个事物的思想内容,还要为声乐作品做出必要的条件,让作曲家们更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意图,使两者更好地结合把作品表现得淋漓精致。他们为了弘扬云南本土音乐,运用了云南本土文学作家的诗词。其次他们选择的题材多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为主。例如歌词《一窝雀》:“老树叉叉歇歇脚,大树丫丫做个,一个(妮)雀一个(妮)家,唧唧及喳喳扎,哗啦啦哗啦啦,唧唧及喳喳扎,哗啦啦哗啦啦,冬天暖来夏天(妮)爽,刮风下雨管不(妮)着,管不(妮)着。”发挥地区特色运用云南地方性语言做歌词,将生活中本土化的元素运用在音乐中,是作为区域性的创作团体的一大共性。

音乐元素地域民族化

云南因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在这个众多少数民族就是因为生活的环境里,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产生了独有的音乐形式,构成了今天的多音乐相交融的文化现象。所以在音乐风格上是融入了云南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比如:彝族人民欢庆火把节时的民俗欢歌,红河州建水一带的彝族民间小调和石屏县的花腰彝民间音乐元素,以及楚雄地区的彝族“大小调”和弥勒地区的“阿细跳月”元素等,而这些元素均来自于在他们生活中。从艺术史上看,艺术表达自我是可以肯定的,而表达别人的审美体验是因为一般美学原理上,任何人的美感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才能确立其价值。因此,创作可表达自我美感也可表达他人美感,两者的辩证统一可表达更广泛人群的生活体验。云艺“作曲”创作群就是亲身体验,融入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才有了创作的源泉。

创作手法的时代精神

创作是表达时代精神的和思想的艺术实践,其中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的本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反映时代生活的创作更具生命力。因为音乐创作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其与社会生活必然有密切关联,一个作曲家不可能离开时代生活而获得精神价值。新世纪的云南历经改革开放,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创作的过程中如实的把握了时代精神。经过改革开放的云南,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丰富了云南地区的音乐创作中去,本土的作曲家既不倾向于西洋,也不局限于民族传统的曲调中,而是将西方的手法和自己民族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国际接轨又不失民族地方特色,反映了云艺“作曲”创作群的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云艺作曲创作群体,在保持云南特有的地域文化上引进和吸取西方的创作技法,不断充实自己肌体的结果。既能显现云南地域文化既有独特的地域观念和感情观念,又能体现出该地总体文化的气质。这一点我们可从歌词的内容上可以有所关照。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经济的腾飞,反映云南地区生活以及文化的时代感也越发显著。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变化发展的时代,它给予地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遵循音乐美学所提出创作一部优秀作品的要求。笔者认为优秀的创作群体往往都能充分发挥其地域文化的优势,从生活的中吸取自己最熟悉、最理解的社会生活内容和音乐素材,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丰富的大干世界,创作出表现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文化特征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来。笔者认为通过对云艺“作曲”创作群研究,阐述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成功所在,以此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整合性研究,推动云南艺术学院国家级特色作曲专业的建设,同时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以及云南艺术学院申报博士点、建设艺术大学提供参考经验。

注:本文系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云艺“作曲”创作群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10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