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核心价值观正文

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创新模式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8
  • 阅读量11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的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教育教学,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明确了教育教学理念,在招生原则、培养目标、运行机制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双学位实验班的创新模式为其他专业教育改革、为高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双学位实验班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量化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却未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有的高校、有的专业出现停滞或下滑现象。为适应我国科技和文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启动了多个高校实验班相关项目。2015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了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在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中,该实验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进一步提升该实验班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的借鉴与吸收。


  1双学位实验班招生原则和培养目标


  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系由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创立于2015年。建立的出发点有两条:其一,从国家建设层面来讲,我国当下急需兼具通达的世界知识与良好英语沟通能力的高端人才。其二,从学科发展层面来讲,世界历史学科的研习者也需要深厚世界历史素养和双向传达中外讯息的专业能力。作为一个新型本科生培养平台,实验班将世界史专业教育与外语类专业教育相结合,意在培养视野与思想开阔、知识底蕴深厚、能熟练使用外语、具有突出学术潜力的双学位学术精英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1],清晰的招生原则、培养目标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稳妥运行的重要保证。实验班的招生来源主要是两类:一是高考后填报志愿中自主报名的高中毕业生;二是进入大学后有志于此而自愿报名的新入校生。目前,该实验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入学后有志于此而自愿报名的大一新生。在遴选原则上,秉持着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要求:心智健全、外语达标、全面发展、思维敏锐。


  双学位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将来也可能随着该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尤其是“以人为本”,面对多样化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应突出因人而异的多元化培养。目前,实验班学生多维度选拔、双专业(学位)教育、学分与目标管理等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已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和经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也在探索、完善之中。


  2双学位实验班的培养机制


  依照既定的培养机制与培养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全面贯彻执行则是重中之重。管理机制方面,着重强化师生关系、课程设计以及监督评价三个方面。


  2.1师生关系


  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三者是构成实验班的基础,其三者均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三者就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点,三点都稳固,才能保证实验班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任课教师是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灵魂人物,优质的师资是实验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这些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自己科研领域内均可独当一面,多数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他们丰富、扎实的学术研究,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思考,笔耕不辍的敬业精神,对学生两年来的专业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养成都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班主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亦是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两年来,实验班的班主任在师生两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班主任积极了解教师讲授内容、方法与教学要求,同时广泛了解学生的上课反响、求知需求等,及时沟通、反馈双方想法,因而限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班主任除去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共性外,在学生个性多元化的时代,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下,实施因人而异的差别化引导,两年来解决了多名学生学习上的波动和困境,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双学位实验班的学生都是志愿投入世界史与外语专业的学习,在心理上早已对繁重的学业有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学生们在入学时还经过了专业和外语以及心理方面的筛选与引导。此外,由于这些名师教授都有课题,因而多数学生在担任科研助理的过程中,以及通过撰写课程作业,逐渐培养和提升了查寻、阅读、翻译资料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2.2课程设计


  为保证实验班的教学质量,不仅精心筛选生源、调配优质师资、优化班级的服务管理、互动交流式教育,而且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精品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并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中,着重强调教授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强调学术探讨与课堂教学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融合专业课程。世界史-外语专业双学位实验班,虽然要求学生同时兼修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但该实验班具有其他兼修或双修专业少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其先天优势在于两个专业的共通性极强,可以让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培养目标化二为一,即在学习一专业时同时也能够渗透学习另一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突破以往一种专业作为另一专业辅助性存在的误区。


  灵活安排课程和课时。考虑到我国本科学生的现状,将按照倒梯形模式[2]分布专业学分课程,由进入大学第一学期时的专业学分课程设置偏少到第六学期时的增多,这种由少到多贯穿衔接的设置,以便在有效接受课堂教学的同时高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要体现在选择不同外语语种的学生在毕业要求总学分的不同,这让学生更加自主灵活地发展自己,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导师制教育教学。从前述优质师资、班级规模、生源优选的基础上,实验班还推行导师制教育教学模式。本科教学采取导师制在国内多数高校已推行多年,无须过多介绍与评价。但该实验班的导师制切实能推进学生对世界史和外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术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布置的大量的外文资料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既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又有助于世界史史料的积累、研读和讨论,这也是实验班课堂内外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师生之间顺畅沟通、交流的前提。同时,许多导师还采取了多样化的、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在校园内自主选择授课地点,譬如在校图书馆、食堂、校园以及学院的资料阅读室、教研室、会议室,时间、地点灵活掌握,在交流、探讨与指导中,使学生得以快速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引导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研习。总之,实验班的导师制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3双学位实验班实践中的问题


  虽然在开设实验班之前,曾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虽然办学两年来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但是,仍然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也会在实践过程发现新生的问题。有些不仅是该双学位面临问题或困境,也可能是其他高校双学位教育面临的共性现象,值得提出来探讨。


  首先,因各省市高考和录取上差异性,加之各高校级别层次不同,致使同一专业班级录取的学生中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如何有效甄别生源是招生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实验班的人才选拔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只要两个环节通过即能获得进入实验班的机会。但这种方式有可能与那些基础知识最扎实、综合能力最好、最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失之交臂,因此生源的选拔不仅要重视高分、更要注重學生的培养潜能、各方面的能力及能力结构[3]。其次,实验班是一种在国家政策允许范畴内,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而开创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相应地高校应拿出切实的行动予以贯彻执行,而不能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4]。它是一项系统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工程。要防止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学校名誉、利益的裹挟下,出现一些谋求“表层创新”却毫无实质性变革,创建毫无价值的“实验班”。再次,双学位实验班存在着跨专业和跨学院的教学问题,如何统筹此问题并能够保证顺利、协调、保质开展课程教学,需要两个学院相关专业建设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的调节和融通,还要兼顾任课教师的利益。


  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双学位实验班的设立,不仅为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培育着后备人才,还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也在高等教育培养新途径上进行了有益探讨。虽然该实验班设立才两年,但已在招生、师资、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该实验班的困境。这些都为其他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钱爱林,王格林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5(29):238- 239. 

  [2] 王晓东,卢兵.中高职课程衔接难题破解的基本策略再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36):115- 116. 

  [3] 崔莉.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研究(硕士论文)[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 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 24. 

    作者:周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