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核心价值观正文

论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视角下的高校道德讲堂建设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1058次
  • 评分4
  • 58
  • 0
摘 要: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旨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讲堂,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高校“道德讲堂”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道德讲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2-0044-02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高校的道德讲堂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新载体,在提高师生的文化道德素质,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道德讲堂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必然性 
  (一)是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崛起,文化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永久的继承和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而高校的道德讲堂在目标和任务上实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功效,在高校道德讲堂的颂经典环节,精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高校师生通过经典的颂读,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契合,有利于高校师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是创新教育平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讲授式教育,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参与度不高,而道德讲堂给德育教育搭建了一个新平台,这种教育把德育内容和学生的参与密切结合,把传统美德和时代需求有效的融合,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就高校道德讲堂开展的活动主题看“百善孝为先”、“尊师重道”、“感恩”、“诚信”、“奉献”等是最常见的主题,这都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之魂,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溶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以生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了凡人善举的道德内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德育教育水平。 
  (三)是知行合一,增强传统美德更具生命力的需要 
  关注现实生活,文化为现实服务,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追求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化的功用是进可以安天下,退可以安家庭,以德治国,正人正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的哲学思想,无不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一直把实用作为最重要的价值标准。道德讲堂是强调群众自觉参与的道德实践平台,群众自发参与的互相教育平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做起,强调向家长尽孝心,对老师怀感恩心,向同学多关心,向社会献爱心,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简单易行,便于师生的积极参与,降低了实践门槛,使得师生乐于参加到活动中来,善之细流,汇聚美德之海,行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传统文化和美德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四)是树立文化自信,增进高校文化向心力的需要 
  中国文化有着其他文化所没有的强大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使的我们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这种文化的整合力量,正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善行河北所要实现的目的。道德讲堂是践行这种文化整合力量的有效载体。道德讲堂把传统美德中的“孝道”“感恩”“仁善”“有爱”等道德价值为目标,通过系列环节把其精彩展现,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渲染展示,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传统美德赋予的精神力量,把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与打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凝聚力。 
  二、高校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道德讲堂建设之路径 
  毋庸讳言高校的道德讲堂在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受西方文化的长期侵蚀,对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淡漠,影响了道德讲堂的效果,在实践中道德讲堂有形式化的趋向,加之缺乏专职的宣讲队伍,这都阻碍了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弘扬,根据出现问题及我校的实践,笔者认为破解难题的路径有以下方面内容: 
  (一)坚持长期不断的开展是关键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诸多功能,长期以来教学、科研牵扯着高校的主要的实践和精力,高校的实力和排名主要是靠教学及科研的程度确定,这就形成了高校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工作的趋向,道德讲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见成效,切忌为了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而被动的应付,走过场、一阵风式的教育运动,起不到显著的作用,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道德讲堂活动的长效机制,为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充足的设备,充裕的资金,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和回报机制,推动道德讲堂的常态化建设,使得传统文化与美德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源泉及精神动力,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二)结合实际,突出实际效果 
  道德讲堂的教育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和特点,才能取得实际效果,以我校的道德讲堂活动为例,学校积极的把弘扬传统文化和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堂》网上修身的建设活动相结合; 2013年3月开始,学校开展以“诚意、正心” 的核心架构的《道德堂》网上修身活动,师生上网修身人数达4.5万人以上,基本达到了人员全覆盖,得到了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及各位与会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学校的“道德讲堂”建设活动,以“礼仪” “诚信” “和睦” “友善”等建设为重点,把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融进道德讲堂的七个环节中,使得中国传统美德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从而达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同时把积极的把道德讲堂活动和“善行河北,立德树人”的活动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注意树立校内典型,增强传统道德的感召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弘扬不断的增添“内驱力”,不断的把道德建设融入实践中,以学校的道德建设引领公民道德风尚,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网络建设,搭建多方位的宣传媒介 
  网络资源为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建立了多方位的联系渠道,它的快捷高效及其丰富的信息,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也是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道德讲堂需要更广的受众群体,集中活动所需要的固定场所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如我校的道德讲堂就充分的利用了网络优势,建立了专门网站,分为图片新闻、活动展示、活动通知、道德讲堂介绍、经典内容、和他山之石,这些板块详细的介绍了我校的道德讲堂的开展情况,用生动具体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把活动的内容和感人个事迹呈现给师生,其中的经典内容就包括道德讲堂的“三必颂”“三字经”“论语名言精选”“弟子规”“道德经名言精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注解,同时在校园新闻版块中的学校要闻和基层动态中也安排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我校道德讲堂的开展情况,道德讲堂的网络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的快捷高效,成为传播中华美德,提高师生素质的重要阵地。 
  (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宣讲团体的文化素质 
  道德讲堂的活动是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传统文化的策划者,组织者,宣讲者,还要有出色的主持人,这些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如果宣讲者对传统经典的含义知之不多,或者一知半解,在讲解含义的时候自然就偏离原意,以讹传讹,那样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而主持人在颂读传统词句的时候磕磕巴巴变,甚至把古词,古文的发音都念错,本来高雅的文化熏陶,就变的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因此高素质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办好道德讲堂的重要保证,而传统文化离我们已远,尤其是论语、道德经等是先秦文化,准确的把握并非易事,但是这些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的丰富从业人员的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地理、古代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加大培训力度,使得道德讲堂成为提高师生传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总之,道德讲堂是高校传播传统文化与美德的重要平台,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完善道德讲堂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项目课题:本文是作者申报的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高校道德讲堂与弘扬传统文化与美德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编号是:2015030399。 
  注释: 
  [1] .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1-02).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3-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