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公民生态意识薄弱,无法满足生态治理需求。应转变公民原有的生态观念,从多元层面探索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育途径。塑造公民生态意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公民;生态意识;生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07-02
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发展时期,环境的破坏、资源短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成为当务之急。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就是从思想上对公民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引导公民在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不断清除环境污染,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努力!
一、转变公民原有生态观念,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
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刚刚起步,存在着规模有限、普及率低、实施主体单一、体系不完善和政府重视不足等问题,导致教育水平整体不高。新时期,我国急需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主体和对象等多元教育层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首先,应丰富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近年来,在人们对生态意识问题日益关注之下,我国生态意识教育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内容方面,生态意识教育可分为基础层面和较高层面的内容。从宏观上看,基础层面的教育内容会使公民形成一定的生态认知,为公民生态意识塑造提供前提条件;而较高层面的教育内容则能够增添公民的生态情感,使公民生态意识进一步升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内容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不能仅停留在生态知识、生态标识和生态观念等基础层面,还应扩展至生态技术、生态伦理以及生态文化等较高层面。此外,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还需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应补充如生态消费教育和生态旅游教育等内容。生态消费教育是时下提倡的一种新型、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价值理念,是一种时尚消费,主要强调公民要节约自然资源、合理适度消费,只要消费品还有使用价值就不应该随意丢弃,防止浪费。生态旅游教育主要是对一些大众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常识的教育。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降低了旅游者在旅游中的个人需求和消费,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这种教育也能够积极唤醒旅游者强烈的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当代社会所需的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其次,应注重生态意识教育的方式。公民的生态意识不仅要通过教育内容的丰富来提升,还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改善。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渗透、媒介宣传、典型示范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新形势下,拓展生态意识教育方式,营造公民积极参与生态实践的氛围,关键在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显性教育是一种公开的、有组织的,利用宣传和教育手段,向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显性生态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座谈、会议、环境纪念日和创建专项“绿色”活动等来吸引公民广泛参与实践,增强生态意识。隐性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易接受的,利用环境和榜样的影响,发挥教育潜移默化功能的方式。隐性生态意识教育就是把生态意识贯穿和践行在日常生活中,使每位公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抽烟、不吐痰、不乱扔垃圾、坐公交出行等。实践证明,只有公民把生态意识融入到对自然的具体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显性主题教育和隐性生活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就会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就会成为增强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最后,应扩展生态意识教育的主体和对象。目前,学校承担着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开展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应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广泛吸纳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和大众媒体等多元教育主体的力量。因为,政府能够健全生态法律法规,保障教育顺利开展;企业能够提高员工生态素养,弥补教育行业缺陷;环保组织能够搭建沟通桥梁,促使教育落实于实践;大众媒体能够发挥舆论作用,开拓教育新型平台。只有调动多元教育主体参与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才能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来引领社会生态价值风尚。同时,生态意识教育对象也要相应扩大。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对象应该从幼儿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使生态意识教育贯穿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在社会教育中,教育对象应该囊括政府人员、工人、农民、军人、科技人员以及社会上的管理者、企业家等所有公民,因为他们才是更广泛、更直接、更具有影响力的环保者和生态意识践行者。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意识教育现状和未来走向,扩大生态意识教育的实施主体和生态意识教育对象,促使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牢固的生态理念,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进程。
二、增强正面引导推动,培育公民参与生态实践的能力
新时期,公民要想摆脱自身参与生态实践的意识局限,政府应该发挥生态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官网、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网络新型交流工具与公民进行积极的生态互动。同时,政府对于公民参与生态实践的主体地位要予以最大程度的认同,并保障公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权力,维护公民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仅能够向公民宣传生态法律法规、征求民众广泛意见和及时向公民反馈生态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公民重新明确自身的生态参与地位、作用和价值,使公民敢于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言献策,敢于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随着公民生态实践意识的逐步增强,公民的生态实践行为也会越发积极主动,公民的生态意识也就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升华。
此外,还要转换公民参与生态实践的形式。在现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公民常以个人形式参与生态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个人的自我目的不可能自我实现,而必须在与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零散的,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更无法与其他治理主体进行利益抗衡,这严重阻碍了公民参与的热情和实效。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公民参与生态实践应该是广泛的、有组织的,以团体形式呈现的。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发展迅速,但因其基础薄弱,影响力还不足。新时期,为促进公民以组织形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政府应大力发展环保组织、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和社区机构等代表社会共同生态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民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仅要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与援助,而且要在法律和政策上保障非政府组织的权益,使其更具有独立性、民间性、组织性和志愿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公民是热衷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随着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日益完善,这些公民将会更加响应组织的号召,更加信任组织的能力,更希望通过组织来表达个人的生态利益诉求。 三、更新政府生态治理理念,推进生态相关制度全面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任务,这表明,新时期我党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会全面推进社会制度建设,塑造公民的生态意识也需要政府注重公民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生态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首先,应建立利益协调制度。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各治理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还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其背后都隐藏着各自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如果从公共生态利益角度来考量生态治理问题,就会得出结论,这种矛盾与冲突实质上就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然而,矛盾的双方不是不可调和的,平衡的方式就是要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制度,增加约束与保障。利益协调制度主要强调政府应与其他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进行广泛协同,针对各主体间的利益纷争采取多种手段从制度上保证利益的合理分配与协调,从而达成各主体间正和利益博弈的效果,实现增进社会公共生态利益的目标。建立利益协调制度的基本前提是要割裂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因而政府要做到不干涉其他主体的内部事务,不掺杂带有政治倾向的观点,只在宏观上培育各治理主体自身的独立性和权衡各治理主体间的生态利益,这样既满足了个人利益又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在利益协调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下,各治理主体会为自身的利益进行合理合法努力和争取,从而避免了利益冲突的激化和升级,尤其会使公民的参与地位日渐平等,生态行为日益规范,个人利益分配日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应实行社会协同制度。在我国目前的生态治理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各治理主体的功能与价值,实现政府、企业、NGO、公民的协同治理,实行社会协同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协同制度是指“政府出于治理需要,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加强对社会的支持培育,并与社会一起,发挥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的状态与我党现阶段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相悖。新时期,塑造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生态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升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然后培育公民参与生态实践的能力,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公民日常生态行为的养成。只有通过这些多元塑造的途径,公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才会发生深层次的转变,公民才能真正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者,成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21世纪,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我国更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环境教育机构、科研院校的联系,举办国家环境教育方面的国际研讨与交流”,拓宽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视野,肩负起维护全球生态利益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授权发布: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2-11-08)[2015-08-27].http://news.xinhuanet.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教育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7931.htm.
[2][美]迈克·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150.
[3]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2014-10-23)[2015-
09-02].http://news.qq.com/a/20141023/061522.htm.
[4]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J].学术月刊,2012(8).
[5]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EB/OL].
(2013-09-08)[2015-09-04].http://cpc.people.com.cn/n/20
13/0908/c64094-22843681.html.
论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860次
- 评分4
- 赞60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