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钰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融合而成的,它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汇。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深博大的思想,特别是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等集体主义雏形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对当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极大的推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集体主义
文化是事物错综纷杂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包括儒家思想,还有道家、墨家和法家等诸家文化。两千多年以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并且在各自的独特领域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然而在各种价值文化思想从兼容并包到最后定位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专属的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儒家社会政治价值思想的内核,由此追求“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集体主义是指个人隶属于某个共同体,个人应该对集体尊崇,在这个共同体系中,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之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1]集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重视集体的力量,以爱护集体为荣,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展开与完善。”[2]
二、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主要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集体文化,家中有一家之主,国家有一国之君,作为国民必须遵从听命于国君,而国君的全部社交活动也必须是为群体谋利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中之所以强调整体意识,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要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建立一种高度的社会和谐。可以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的最高原则。
1.大公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宣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和先国后家。这种尚公的集体主义为古代爱国思想萌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公无私,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之后。西汉的李广、霍去病,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们克己奉公,鞠躬尽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冲突时,毅然选择服从国家的利益。中国古代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道德规范和先公后私的整体至上的思想价值取向突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突出中华民族以小我换大我,以小家换大家的思想品格,孕育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汉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伟大诗人陆游的经典爱国名句“位卑未敢忘国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爱国情操无不被华夏儿女吟诵传扬。千百年来,国人就以崇高的爱国热情和无限的效忠来履行着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担当和义务,并且在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社会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承诺和实现自己的最高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不竭精神力量支柱。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和国家的独立繁荣以及进步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2.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人文色彩浓厚的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章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注重民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孔子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仁”,他创立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有“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充分肯定了百姓的根本地位。《尚书·五子之歌》中讲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近代资产阶级领袖孙中山先生也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倡导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种种民本思想体现出我国社会文化从古至今都紧紧围绕拥护集体、重视集体、注重组织成员内部的和谐发展为轴心。
3.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精神
《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整体主义是与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价值原则,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网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倾向整体性思维,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个体是捆绑在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有着亲密的联系,古代中国宗法制度的这种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就是家族本位的观念。在宗法制度的庇护下,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并延伸至整个社会领域,使得社会成为放大了的家庭,从而形成了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的这种社会形态。家中有国、国中有家的这种“天下国家”的思想必然重视家庭利益、家族利益、国家利益,而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们之后。所谓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味着要从家的关系来认识和创建天下的社会准则和规则秩序。一个家庭如果仁义,这个国家也会仁义;一个家庭懂得谦让,这个国家也会胸怀宽广。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对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元素,主张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而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和谐友善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传统文化思想之于现代文明的实践,以和谐友善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治国平天下”与国家层面的构建具有内在的吻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想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国有化、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个人与集体的互助共赢,而从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个人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是一致的。在这种环境当中,整体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个体的利益,对一个君子来说,国家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不管是大公还是爱国,修身、齐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没有国就没有家,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把个人利益结合到国家的利益之中。
目前中国所走的道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所以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全面的推动作用。这种和谐本位,人本主义的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建立和政府积极参与宏观经济指导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离不开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要具有中国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文化的网络下生根、繁殖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需要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维持,然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然后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可。民本思想对此则起到不可抹杀的作用,传统文化中淳朴自然的爱人思想对于人们积极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系统无疑起到非常巨大的助推作用,有助于民情一心、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是要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就是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种价值观也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主、人们幸福安康的思想和精神。
2.大同秩序与社会层面的宣扬具有独特的联系性
中华民族是崇尚公平正义的大民族,孔子曾经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在描述他所认为的社会行为准则时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孟子认为百姓和君主是相互依赖的、和谐发展的,主张以集体为本位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来说明黎民百姓和君主的关系,崇尚集体主义。到墨子时期便用“兼爱”来取代孔孟的“仁爱”,墨子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是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大爱,博爱的人道主义是无阶级的爱,他强调天下一同,体现整体一同的美好正当的社会理想。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研究部署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中央把“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将继续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式,因为这躲不开、也绕不过,这“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是靠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联结运行的,然而这种契约的遵守和履行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来监督规范。”[3]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法治观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具有良性引导作用。先秦时期的法家在安邦治国时非常重视法治,管仲曾经提出“依法治国”,商鞅也强调“缘法而治”,法家这种集体主义的法治观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3“. 修齐爱国”与个人层面的修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没有天然的隔绝体,只有天然的亲和力。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篇经典著作中也表达出这样的思想观点:“宗教价值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大量累积的缘故。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和天职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内在亲和性,再加诸如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的配合,便产生了欧洲现代工业资本主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信誉来维持,经济活动的进行既要遵守公平自由竞争的原则,又要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些原则的维持当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以道德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道德观恰恰具备了这一功能。集体主义道德观非常重视人的修身养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团结。这种道德观的构架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德不孤,必有邻”“人如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孟子也曾经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友善当作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言行一致,恪守信用不仅是儒家思想中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经济社会中一种最为根本的商业道德。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事物能引起我心灵的震撼,一个是在我们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道德感!”“在现代市场行为中,每个组织成员都要讲信用,否则既会伤害对方,也会损害自身形象,最终导致破坏市场秩序并被市场淘汰。”[5]市场经济的其中一条法则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观有助于优化外部市场行为,有助于组织成员的健康发展。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失社会主义的方向,这种奉献精神也是市场经济的导向性价值规范。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重义轻利的哲学思想使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发扬光大,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强调绝对奉献的价值理念也为古代中国历史文明的延续做出突出贡献。后来经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价值道德观的指导,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也得到提炼和升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是与市场经济的价值交换并列存在的,这双方的对立面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思想,而价值交换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本质体现,对此我们应该用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用等价交换原则克服奉献精神的理想化色彩,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方向,用奉献精神来规范制约和引导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条件”,坚持把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肯定个人的正当合理利益,最大程度地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统一起来,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当个体经济得到发展时,集体的社会的福利也会得到增加和改善。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共赢共生。集体主义在中国的几十年社会建设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也是我们认同倡导的一种道德精神。但是在中国实行短暂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被片面化了,即对集体主义过分强调而忽视了个人的正当利益和个体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集体主义价值思想的扭曲,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既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又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种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集体主义价值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主体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走出对集体主义价值思想的误区,全面深刻地了解集体主义,以其强大的正能量作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体现着推崇整体利益而又兼顾个体利益的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因此,坚持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义利统一的道德原则,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的基本原则。”[6]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接,这就需要理性地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收精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一论点入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启示,并以建设现代社会为主体,发挥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为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作用。这不仅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也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实际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耿步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集体主义价值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3]邵士庆.当代集体主义的三重视域[J].北京:学术论坛,2005.
[4]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马涛.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