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化工毕业正文

山东平度旧店金矿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投稿天蝎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358次
  • 评分4
  • 33
  • 0

张振华1 高 超2 程 建3 殷 毅4

(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山东平度旧店金矿床位于招平断裂西南,是石英脉和蚀变岩型兼有的受断裂控制的金矿床。主要包括四条主矿脉。矿石中金属硫化物是矿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对矿石中金属硫化物及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总结了旧店金矿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旧店金矿;地球化学;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作者简介:张振华(1985—),男,地质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矿产。

旧店金矿位于招平断裂带西南,已探明的储量超过20吨。是招掖金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成矿地质背景

旧店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Ⅰ)胶北地块(Ⅱ)胶北隆起与胶莱盆地的结合部,招平断裂带西南,是招掖金矿成矿带的南延部分[1]。矿区构造以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为主,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时矿区主要控矿断裂[4]。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荆山群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以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及大理岩为主。是金元素的矿源层。矿区岩浆岩主要为玲珑超单元云山单元侵入岩。岩性为弱片麻状含石榴子石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是金矿脉的主要围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主要有1号、6号、9号、22号矿脉(图1),其中1号脉是矿区中最大矿脉,走向长约5km。总体走向40°,倾向北西,倾角60°~80°。矿体呈脉状,产于北东向断裂带内,该矿脉圈定多个矿体,最大单体延长230m,延深350m。品位3.52~67.83g/t[2]。

3 矿石特征

3.1 矿石金属硫化物特征

本文从矿区四条主矿脉采取样品进行能谱分析,主要分析元素有Fe、Cu、Pb、Zn四种,用来分析四种元素金属硫化物的含量(表2)。

根据矿石中Fe、Cu、Pb、Zn的相对百分含量,可以将矿石大致分为四类[3]:①富Fe型矿石,其Fe的相对百分含量应>50%;②富Cu型矿石,其Cu的相对百分含量应>50%;③富Zn型矿石,其Zn相对的百分含量应>50%;④富Pb型矿石,其Pb的相对百分含量应>50%[5]。经过计算,1号脉1矿石Pb相对百分含量达到63.67%,属于富Pb型矿石,1号脉2矿石Pb相对百分含量达到45.78%,Fe相对百分含量达到44.49%,9号脉1矿石Pb相对百分含量达到42.65%,Fe相对百分含量达到46.08%,这个两个样品属于富Pb、Fe型矿石。其余样品Fe相对百分含量在57.16%~92.55%之间,都属于富Fe型矿石。

3.2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在本次研究中以金品位为标准把矿石样品分为两部分,其中1g/t ≤Au<3g/t为一组,Au≥3g/t为另一组,并取各样品元素的平均几何值(表3)。

矿床微量元素含量比上矿区背景的比值可以得到矿区微量元素蛛网图(图11)。由图可知Ti和Hg与金品位成负相关关系,As、Ag、Bi与金品位成正相关关系,对金元素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余元素基本没有富集也没有亏损。

以各元素矿床/矿区背景值>1为标准,1×10-6≤Au<3×10-6的矿石微量元素组合为:Au、Ag、As、Sb、Hg、B、Cu、Pb、Zn、Bi、Mo、Mn、Co、Ni、W、Sn;Au≥3×10-6的矿石微量元素组合为:Au、Ag、As、Sb、Hg、B、Cu、Pb、Zn、Bi、Mo、Mn、Co、Ni、W。

二者共同的微量元素组合是:Au、Ag、As、Sb、Hg、B、Cu、Zn、Bi、Mo、Mn、Co、Ni、W。

4 结论

(1)金矿石大部分属于富Fe型矿石,少量属于富Pb型矿石或富Pb、Fe型矿石。1号脉矿石类型较为多样化,三种类型矿石都有出现。其余矿脉矿石类型较为单一。

(2)1×10-6≤Au<3×10-6的矿石与Au≥3×10-6的矿石微量元素组合基本相同,对应较好。二者共同的微量元素组合是:Au、Ag、As、Sb、Hg、B、Cu、Zn、Bi、Mo、Mn、Co、Ni、W。As、Ag、Bi对金元素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果.旧店金矿1号脉支脉的勘探及矿床成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8,22(4):322-325.

[2]代军治,李绪俊,殷茜,杨言辰/山东平度旧店金矿床1号脉深部成矿远景评价[J].黄金地质,2004,25(12):10-13.

[3]李兆龙,杨敏之等.胶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19-521.

[4]罗镇宽,关康,余和勇,等.胶东招莱地区大-超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J].地质找矿论丛,2003,18(2):95-103.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