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正文

课堂提问应贯彻启发性原则

  • 投稿孙慕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200次
  • 评分4
  • 25
  • 0

陆梅

淮南卫校安徽淮南232007

启发性原则的贯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通过提问来评判一堂课是否贯彻了启发性原则,不是提问的多与少,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心智。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1.问在该问之处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在学生有疑之处,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又会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一般地说学生的有疑之处有两种:其一是学生自知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其二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教师要在此设问,使学生觉得大有搞清的必要。其次,教师的提问应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我们知道任何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待学的内容和已学内容的联系,找到代学新内容的固着点,然后在这个固着点上设问,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并能自觉地利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羟 基和链烃 基直接相连的物质属于醇类,其化学性质与羟基的关系后,提出:“如果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羟基有关系吗?能否称为醇类呢?”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驱动下不难得出:“一定有联系,并且不能称为醇类”的判断,那么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该类物质为什么不能称为醇类?通过“点拨”,“诱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最后,教师的设问重点应放在引发矛盾之处,例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在引导学生回顾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基础上抓住盐的组成与酸碱的组成的差异进行设问,着重引导学生在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指导下,用实验方法,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盐浓度均为0.1mol/L的NH4Cl,CH3OONa和NaCl水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教师提出设问,让学生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盐的水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溶液中〔H+ 〕和〔OH-〕不同所致,接着教师再设问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和〔OH-〕为什么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中性?这些困惑的问题,驱动着学生朝着如何解决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和OH-这一矛盾的方向进行探索,从而最终弄清楚不同盐水解的PH值结论。

2.问在当问之时

有的人从上课到结束,动不动就提问学生这个结论对不对,那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提出的过多过滥,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排斥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时,教师要把住火候提出恰当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提问要有适当的力度

课堂提问要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参于学习。如果问题太简单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望而生畏,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

教师备课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实际着手,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感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问题,在传播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抛出结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归纳、联想、判断,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讲解习题时,让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分析问题,同时与学生共同探讨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整准确的解决掉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与提问是否能起其心扉,促其思维,能否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激素”,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指明方向。应用好提问是教学的一门艺术,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使它成为整个教学系统中最有生机,最有动力的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