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的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其哲学观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研究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观不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提出了鲜明、深刻、值得深思的哲学思想内涵。
关键词:庄子;世界观;人生观
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庄子,姓庄,名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庄子创建了我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思想,他是在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是道家学派的首创人,是在我国的哲学史中能和儒家和佛家相提并论的重要思想。它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其哲学的主要内容。庄子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是同于大道。世界上的所有形式“存在”都溶解于大道之中。“道”就像是“黑洞”一样,大千世界都包含在其中。
庄子和老子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老子主要看重在事物对立面之间追求平衡。老总塑造了对立面之间在运动中的彼此转化关系。“道”既万事万物相对立面存在的根本,同时还是事物相对立面运动产生的主因,事物对立面运动的最后结果都同归于“道”。“道”的本质一方面是领导者;另一方面也是决裁者。并且道就好比是事物相对立面之间的第三方化作一个统一体。世间的多有事物经过“道”的转变形成自己规律的运动模式。“道”同时也能转化事物本身与它内部对立面的存在。因此,“道”包含了一切。
庄子的哲学思想观,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不完全和老子的思想一致。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根源。庄子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大概的意思是,大道的真正精髓、精华是用来修身齐神身;它的余绪是用来治理国家事务的;它的糟粕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庄子还说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他的意思是说不能因为人的欲望去破坏了大自然天然的事物,不能因为人情世故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为了自身的贪欲陷入名利之中。认真谨慎的遵守天道不背离,才是发璞归真的处事态度。
庄子认为“道”本身是没有限制的,是无边无际的,而且他人为“道”也是无所不在的。“道”着重强调事物的自身生长和自身的转化。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这个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莊子觉得所有的事物是处于“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这样,他就忽略了事物的稳定和差别这两种性质。庄子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早夭的人可以视为长寿,而彭祖也能被说成短命。一切都是参照而言。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我如万物,万物如我,可以理解为自尊、爱人;要对”是“与”非“有等同的态度,不厚此薄彼。庄子的思想内涵深厚,他的思想是跨时代的,即使是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繁杂的大时代中,也具有无比重要的社会意义。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包括很多东西,万事万物归于其中,然而却并不能感受它的存在,这就正式庄子“道”的博大精深之处。
二、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基础
我国古代很多的哲学观思想,大多都是围绕现实政治展开的。在先秦时期,虽然产生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名、兵、杂等思想的各放异彩,但是各家思想所讨论的问题仍然集中在现实政治层面。儒家讲仁和礼,墨家讲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阴阳家用五德转移解释王朝的更替,纵横家致力于合纵连横,兵家研究军事作战策略,杂家博采各家之说。他们把思想的锋芒对准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对于个人的生存问题,却谈之甚少。与之不同,庄子思考的重点不是社会,不是伦理,不是道德,更不是统治,而是人的生存问题。恰恰是由于单个个体生存存在着太多的困难,庄子以莫大的悲悯之情,希望人能从困难中解脱出来,才产生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就是逾越生存困境,获得逍遥自在的人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困境,催生了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生存困境,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问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存困境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的本质内容是相似的。韩林合指出:人作为经验主体都会面临许多根本的人生问题。首先,人们在经验世界里找不到绝对的价值;其次,经验世界对于个人来说是给定的,是他不能不接受的,世界意志独立于经验主体的意志;再次,经验主体本质上必然是依赖于世界意志的;第四,经验主体必有一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的。在庄子的时代如此,在现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庄子在两千年前面临的那些根本性的人生问题,如今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困扰着人们。这也决定了,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的人生哲学,在当下仍然有价值、有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是在他所处时代的生死困境的触发下,在他企图超越死生之困的努力中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棍战、社会动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此时,对死亡的恐惧折磨着这些无法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们,他们惶惶而不可终日。这幅悲惨的社会图景,触发了庄子的反思,从而形成了他的企图超越死生之困的独具特色的生死观。经过在认识层面上的将生死齐同看待,到现实人生层面上的生不如死,再到人生境界层面上的不知生、不知死,庄子最终实现了对死生之困的超越。
人只是宇宙万物的一份子,面对着庞大的自然和社会,个体的人显得十分小和羸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有太多的不得已,有太多的无奈。面对着席卷而来的命运大潮,庄子讲“安命”。庄子的安命,指的是自我主动地顺应大道,安然地接受命运为我安排的一切遭际,不以之为悲,也不以之为喜,不拒绝我该承受的,也不过多的奢求。在一切的命运安排之中,见道之真谪,并顺应它,便能够实现最高的人生境界——与道同而为一。庄子的安命,是对最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并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自我救赎,对人生是有益的。
三、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内容
(一)反对物役,追求人格独立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战火纷争,他深刻意识到当时社会的百姓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黑暗造成了很多的不公,强者欺压弱者,人们受到外在事物的奴役。庄子认为人们已经不再是清心寡欲的状态,很多人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使其欲望越来越强烈,不断的发展膨胀不满现状。同时受利益的驱使,追求名利和地位,穷极一生,被外物牵绊奴役,最终成为了名和利的奴隶。这些人就好比“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他们花费了作为人最本真的东西,即人的性格。他们不惜扭曲人性来获得那些十分卑微的功名利禄,这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庄子认为人最富足的状态是其精神的满足与享受,并不是对外界财富的追求和拥有。庄子的主张是追求一种真人的理想富足的精神境界。他对至人、圣人、真人、和神人都是倍加推崇的,在本质上寻求一种恬淡、舒适、豁达的一种人生态度。庄子告诫人们,生活在战争纷乱的时代,人的欲望泛滥不休。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理想,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其次,要保证人格的独立,有尊严的生活。最后,人生要追求质朴的安静生活,要做到返璞归真,做到无欲无求,超越一切外物的束缚和制约,在广大的宇宙间自在的遨游,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品有尊严,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人。这也正是庄子一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顺应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所主张的精神境界。“天”既指自然,“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
庄子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天性,而且庄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如果人想要做到保持自身纯真的本性,拥有朴实的生活,就要做到无知无欲无求。庄子在谈到真人时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这里所说的真人应该具有常理、常情、常态。要回归自然原有的纯真,保持独立自然的姿态。庄子认为人在自然中其灵魂可以接受自然的净化,这样人的思想能够得到升华和充实。人本质上是属于大自然的,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到自然的净化才能使人自身感受到幸福快乐。
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人和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庄子认为人自身的生命是歸属于宇宙中,是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是互通互惠的。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要以自然为主,要适应自然界的天性,同时不断的发展自我充实自我。但是,人不能够不加限制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这样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精神上的一道明光,它将人的精神境界从世俗的水平提高到了“道”和“天”的崇高境界,至此才能够表现出人生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安逸恬静的态度。
(三)超越现实,追求人生境界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逍遥”,同时也是庄子道家学说的思想核心。“逍遥”是基于庄子对现实的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恨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庄子主张生活早自然社会中要做到没有约束,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庄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要摆脱庸俗逍遥自在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的理想世界中,自由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是超越一切外物的绝对自由。庄子最大的理想是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能够达到这种的境界的人庄子称之为至人、神人、或真人。
显而易见,这种真人、至人的自由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庄子的自由有独特的特征,是与众不同的,这也正式转子自由的魅力之处。这种魅力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去追求。庄子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修养自己。心斋和坐忘是修养的两张方式,可以从人的内心深处将利害观念和心智活动排除之外,达到无欲、不争、无己的人生状态,努力成为理想中的真人,进而可以体会到真人的境界,即自由带来的洒脱豪放和豁达的韵味。
总而言之,关心单个个体的存在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实质。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帮助人们精神解放和自由,摆脱人生的迷惑不解,主张人性人格的独立自由,追求人的内心的恬静和精神的超越。要做到真正的人格自由、独立和完善,就要超越物质对我们的吸附和诱惑,不要因为人生的飞黄腾达而改变了人性的高远志向,更不能因为自身条件的缺失生活落魄而成为庸俗的人。庄子的人生观哲学透漏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态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值得探讨和思索的,从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可以看出庄子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和追求。
四、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在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同时精神文明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还是会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社会在进步发展,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就要有不同的适应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来平衡新的处境,进而适应社会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超越。
庄子用自己的人生去践行真人的境界,他给了我们一个令人向往的清心寡欲、无欲无争的隐士形象。庄子对逍遥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对人性本真,人性自由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归宿。通过研究庄子人生哲学,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欲望的存在,对于人生中的困惑和坎坷的境遇,要学会自我在精神上进行救赎。
庄子虽然主张无欲,但是他并没有倡导禁止欲望主义。他一方面肯定了人性对正常欲望的渴望,一方面提倡人们要克制欲望的自生,在利益诱惑面前要坚守自我,积极参与但是不能越过人性本身欲望的界限,追求物质精神的双重理想人生且不会迷失自我。人们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利益,避免狭溢的功利观。能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城堡来抵御各种利益诱惑的突破。强大的心理防线,是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诱惑。我们遵循自然的生存准则,就要做到自然无为,人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统一状态。庄子主张的“无用”,并不是没有用处,不等于无所作为、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恰恰相反,无用与于社会,就能从世俗社会中脱离,使心灵精神得以解放。用这样一种消极超越的方式就形成了人的“逍遥”的积极条件了。庄子告诫世人不要争强好胜,应该过一种无目的、没有人为掺杂成分的自然生活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莊子提倡“无心”“无欲”是对现实社会以一种超越眼前利益的豁达心态去面对生活。庄子告诉我们一切事物要顺其自然,不可以更改强求,将自己的心灵放大,不断开阔视野,这样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迷惑的漩涡不能自拔。我们应领悟庄子的忘我内涵,从自我中走出来,挣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生活,摆脱为物役、为物累的生活状态,达到淡薄名利逍遥于时间的境界。庄子“安命处顺”却不失己的生活态度为那些面对纷扰却不愿走入其中的人们提供了另类生活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变的大舞台,我们所有人都自愿或被迫地加入其中,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生世事,有很多人选择了随机应变不断的更换着自已的角色,但每次都会是一个很大人生转变,难免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有人选择一成不变最后发现融入不了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终会被淘汰;还有一些人他们既想坚守原则又怕被社会淘汰,找不到适合自己利人利己的生存道路。庄子“外化而不内化”的主张对他们恰好是对症良药,为他们选择一个随机应变与一成不变之间的角色——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实现了他们既紧跟时代又保持自己清高的独立人格的愿望。庄子的精神自由追求的是虚静的境界,而虚静明显要求在行为上与世无争,顺应世事变化。这样一来“自由”就陷入了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牢笼,行动上的迟缓与精神上的超越两者联系到一起,这让人觉得庄子的人生哲学是自身的矛盾。但实际上,庄子首先就把精神自由作为了归宿,是用精神自由的理论来约束行为、审视行为,所有的行为都以精神自由为目的,成为了一种自觉,而非盲目。这样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即使是委屈顺从,也是有目的的顺从,在顺从中有着超凡的追求。在精神自由的指导下,顺其自然的行为非但不是消极退步,反而被赋予了以退为进的色彩。
庄子追求纯粹的精神自由,能够给个人带来超现实的精神安慰,而其社会意义就在于无论面对何种社会境遇,都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庄子在现实社会里,坚决主张不卷入是非纷争的漩祸,这样也避免了被“是非”表象迷惑,避免了狂热的冲动,避免了被邪恶势力利用。前文提到,庄子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至人、真人、圣人,都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这些人物都不是寻常社会所有,他们远离现实,超凡脱俗。从这种理论上看,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人格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尹泽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