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哲学毕业正文

浅谈积极人生观的主体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06
  • 阅读量22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关于人生观,一直以来都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可以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人作为积极性的主体,只有以樂观的态度,快乐的心情来面对生活,才能树立正确社会观、价值观,做到自律、自觉和思想自由。


  【关键词】积极人生观;主体性;价值观塑造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待人生的观点,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无论是何种观点,都代表着这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或多或少的都会对这个世界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最后我们还是会回归到这个世界当中去。对待人生的态度,历来就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然而,我们向来就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下面,就从积极性的主体——人,来讨论一下积极的人生观。


  一、积极的人生观的主体性的依据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进行认识的,而认识的主体就是人。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人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认识事物,从而做出对这个事物的判断,进而产生对这个事物的看法。这些看法都是人看待这个世界的观点的具体呈现。所以说,人是观点产生的主体,即:人是人生观的主体。


  (一)人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就对你笑。时间如白驹过隙,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只会使得生活更加的曲折和无趣。而积极乐观的态度则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力量。就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身体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可她依然笑对生活,最终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说生活并不可怕,大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享受生活。


  (二)人应当学会给自己的人生制造快乐


  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没有谁能够一直的顺风顺水。甚至有时候,人还会一直的倒霉。但是,不管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都要学会给自己制造快乐。要始终相信,微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偶尔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要相信,用愉快放松的心情处理事情要比心烦意乱的解决麻烦效率要高的多。


  (三)人应当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评价人生


  要知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要是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那可能就真的没有什么人会认可自己了。所以说,人要学会积极的评价自己的人生。比如在自己解决了一个麻烦的时候,要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就当做是对自己做法的肯定。自己越是肯定自己的人生,自己就会越有自信,越是自信的人生,生活的越是精彩。


  二、积极的人生观的主体性的表现


  人是人生观的主体,主体性的体现不仅仅包括人的主观性,还包括人的能动性。一个人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都会展现一个人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而这些观点集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人生观的主体是人,这个主体性还体现在很多的方面:


  (一)人的自我行为的自律性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人作为活动的主体,能够掌控活动的进行,这是必需的一项能力。而且,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活动都对社会产生着影响。想要社会秩序得到很好的维持,就需要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掌控,即:人需要有自我行为的自律性。


  (二)人的自我行为的自觉性


  还是那句话,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行为是需要遵守规则的。而这些规则的遵守就需要人的自觉性,因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人盯着自己是否遵守规则。能够积极的面对人生也是需要人的自觉性。需要人自觉的认为人生是幸福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自觉的认识到生活的幸福,才能真正的幸福,才能积极的面对人生。


  (三)人的自我行为的自由性


  相信每个人都是追求自由的,都不愿意受到约束。行为上的自由是受到意识的自由的支配的,只有做到思想上的自由,才能做到行为上的自由。意识的自由就需要人能积极的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得人思想更轻松,更容易放飞自己。


  三、结束语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生观的主体。人的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的人生观会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是一个进步的集体,需要积极的态度,这就要求人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所以,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该做好积极人生观的主体,发挥主体的重要性,引导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相信人的积极的态度会使得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刘振强.伦理制度化中主体性体现的价值功能——兼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J].社会科学论坛,2010(05). 

  [2]杨金画,朱丽翔.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制度化中主体性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3]孙振玉.论老子思想的“名缘”?“象缘”与“道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4]徐桂莲,朱长久.老子“无为”思想内涵及其价值取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作者: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