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哲学毕业正文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要素研究

  • 投稿段知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60次
  • 评分4
  • 37
  • 0

郑素杰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无论引进什么样的先进教育理论、构建怎样的科学培养模式,其内涵和要件构成都离不开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技能类课程设置偏多、专业课程以讲授为主、交叉学科整合不够、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教材更新滞后、教法落后等问题,应从多元人才观的角度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进予以探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元人才观;外语人才培养;要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47-03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研究”(2014B067)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制的开放性。一个是高校机构内部(院、系间)要开放,打破专业间的屏障壁垒,组织与协调各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重组专业,整合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置一些跨行业、跨学科、适应国际化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学分制,设置弹性学分,减少必修学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个是高校的外语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联系,从学用结合的实际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是在科学、严格、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所以,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目标,强化教学、科研管理和评估,加强实践环节指导。要注意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奖励、流动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创造积极性,尽最大可能的做到人尽其才、因人施教。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特色教学。要加强教师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培训,完善培训体系,通过学术交流、访学、参加研修班、攻读学位、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进、课程管理等方面要有超前意识。出台政策、建立机制要符合实际、适合本地区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单元

根据地方发展资源和办学目标的定位,通过扎实系统的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促进优势特色学科进阶,是提升高校内涵和发展的基本路径。高校应依据自身学科和门类的特点,突出新兴学科、重视基础学科、积极对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以学科的综合优势,辐射、带动多学科的协同发展。要集中地区有限的资源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学科建设上形成相对优势。

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基于多语学习习得理论、认知规律,遵循多元人才观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短期集训、实践活动、交流学习等形式,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环节上。课程设计要针对学科发展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规范》,结合培养重心,要充分体现数量大、涉猎广、系统强的特点。要避免技能类课程偏多,开设的专业课以知识讲授型为主等问题。要提倡宽泛的专业概念,拓展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学、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思想、艺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片面地认为外语专业就是外语技能加一定的文学知识。课程设置应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语言技能课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比例,形成大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外国语院、系,应积极开发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其求知热情。

多元人才观的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改造旧有的课程,增设一批新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民族化,增加国外先进教材的使用比例。要以国际和地区公务人员职业特点为指向,加强教育的多元性、应用性和前瞻性,让教育最大化融入社会职业中去。要注重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要鼓励学生修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增强学生国际、地区就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的数量要不断充实更新,让学生有选择性。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课程,以拓宽指导范围。例如,在指导学生撰写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时,指导的内容应包含论文的选题、创新立意、规范文献研究的方法、文学研究的技巧等。课程要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统计学等联系起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要通过开设社会历史问题研究、影视作品鉴赏等,提高实践的理论水平。

通识课程要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编写下发《选课指导手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向学生介绍核心课程的特点和主讲教师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几个大模块。例如,分为“哲学智慧与批评思维”“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①等模块。为保证课程的质量,外国语学院、系,要鼓励教授积极开设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考核要注重学生平时的阅读、创作、研讨等。鼓励学生参加课程教学研讨、撰写论文、撰写报告等活动。教学内容要改变以往淡化基础、专业分的过细、过窄和过多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拓宽基础课,淡化专业意识,强化实践过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体系。

外国语学院、系要根据实际对学科进行整合,丰富课程架构。打破原有的局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语种、跨学院、跨学科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参加其他语种和学科的专业考试,培养学生用多元思维与多种工具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建设是“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外语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多元观”外语人才具体的培养模式包括:教学内容丰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师生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课堂小组讨论、同学互教,课内外活动丰富,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作用,学生完成作业主要以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为主,强调在温习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新知识,考核评价形式要多样化。由此,“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应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真挚的教育情感,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具有创造性获取、加工、输入、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开放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具有组织管理艺术能力,鼓励学生思辨、求知、创新等。这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引进、培养高层次师资人才时,要充分考虑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要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配置资源,提供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净化教师工作环境,加快提升骨干教师素质能力;要积极推进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倡导学科带头人组织团队的人才集聚模式,借助团队优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高校要提倡和鼓励教师流动,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各学科要聘请一至两名具有国际化水准的资深专家、学者出任教席并参与科研工作。他们研究能力强,善于吸纳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并能带动团队将其积极应用在教育教学中。高校要深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及公开招聘制度改革。可根据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工作实际,规范各项工作和各个岗位的考评指标和标准。要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又要注重基础研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岗位、效绩工资制为主的薪酬制度,加大对优秀教师分配的倾斜力度,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际化教师职业特点相匹配的高校人事制度。学校在鼓励高水平教师有序公平竞争的同时,更要加大对高水平教师开发培养的力度,从地区和国际化的的角度来汇聚高素质人才队伍。

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去一线”的策略。支持教师继续学习深造,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政策,资助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研修,更新知识,了解动态、掌握学科前沿,提升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例如,鼓励教师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参加合作项目、参加学术会议、讲学、考察等。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建立协作关系,互派教师进行科研、教学,以此推进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师的成长。要明确条件,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从实际出发聘请在学科内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专家、青年学者到学校进行短期或长期担任兼职教授、学科带头人。要组织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要积极参与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科技园区等方面的科研创新活动。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鼓励他们多参加外事活动。通过建立机制、政策引导来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要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定期有重点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中教师要了解掌握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本学科、本行业的创新研究和最新成果。要结合实际布置适量的教研活动和任务,培训结束后要考核验收。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利用假期组织英语、德语、日语、法语等教学团队,聘请资深教授主讲,并进行教学、科研示范,探讨师德、师能问题等。

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引进或建立第三方非政府的评估机构;鼓励优秀教师给本科生、专科生授课;提高岗位津贴的等级;建立以老带新互帮机制;通过督导员评教组织青年教师评比活动;鼓励教师潜心从事科研工作;奖励优秀教师和或有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并给以配套的经费。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择优上岗;要实行技术职称聘任制,按劳取酬;要因事定岗,实行岗位津贴浮动制。

要重视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导师制工作。导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所以,导师产生要双向选择。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应采取个别与集体辅导的方法,结合讲座、报告、研讨、总结进行。外国语学院、系应综合导师工作情况、学生评议、工作特点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评估。每年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师。为提高导师的工作实效,要按照学分制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从导师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师工作制实施办法。

三、加强教材与教法建设是“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外语教师骨干力量主要来源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培养,多元化、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但经济社会和人才市场要求外语人才要向多元化、国际化的目标发展。所以,不管教师具不具备多元化、国际化水平,都应积极使用先进的多元化、国际化原版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组织教师主动研发、编写新教材,推进课程整体多元化的进程。例如,上海有的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商务金融方向的必修课,就引进了国际知名院校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电子商务、会计学等课程。

我们培养外语人才的初衷和培养目标,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态度、规范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外语语言素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情感、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全语言、任务型、功能交际、研究式、综合平衡等教学法的实践,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意识、敢于探索及创新精神的加强。教师应按照“题材—功能—结构—任务”②的原则,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平衡的中外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体验、语言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听说读写技能的运用。争取使教学内容与形式、输入与输出协调发展。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力求考核评价多元、科学,动机、过程、手段、效果的统一。

第一,要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与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因素概括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的目标、内容、性质决定着教学模式。在“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框架内,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主动、双向交流、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主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语言习得的成就感。教学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教不是单纯的灌输,学更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应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引导其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让他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知识,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做出符合逻辑的假设,并进行反复修改、调整、反思,逐渐形成积极主动、自主建构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型教学。要建立讨论课、研究课、辅导课、实践课等教学形式。也可以将大班讲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并要求学生多阅读、多写作,以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辩论、沟通及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

第二,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让外语教学过程生动。例如,研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个人经验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等。案例教学法,教师为教学编写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点出面临的问题、矛盾、困惑或多种选择,要学生在课前预习阅读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分小组或个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主要将教学内容改编成研究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项目的研究,进行学习、收集资料,是一种共同分析探讨式的教学模式。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研讨,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课教学法,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师生间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弄清问题,找出合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锻炼其甄别、论辩、评判的能力。

第三,要熟练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辅助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模拟创造虚拟世界,也可以运用电影、访问教学等形式,将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强化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网络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精心设计,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合理运用,要符合教学规律,防止出现色彩叠放、信息堆砌,事倍功半。

注 释:

①②梅德明,朱晔,吴菲,赵阳.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6,24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料.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会务组,2013.

〔3〕郑素杰.我区高校英语教师向创新型教师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76—178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