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珍,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向导》周报自创办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工作之一。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关于阶级斗争理论、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问题,《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呈现出多样化和切合实际的特点。因此,《向导》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指导了中国的革命,提升了党员的理论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向导》;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55-02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skyy201306);安徽工程大学校级本科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014jyxm34)
《向导》周报于1922年9月在上海创立,是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一经创立,就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共产党人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梳理《向导》周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借鉴意义。
一、《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机关政治报,《向导》在其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其建立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关注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向导》周报一共出版了二百零一期,其中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文章大约就有一百七十一篇,如:《向导》第一期中的《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第五期中的《蒙古及其解放运动》,第八期的《好一个以“至诚之意而谋中国之利益”的新银行团》,第九期的《第三国际与远东民族问题》,第一百五十一期的《中国之革命的五月与马克思主义》,第一百七十六期中的《国际帝国主义与东方被压迫的国家》,等等。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人之所有关注这一问题主要还是要探讨中国国情以及中国革命问题的需要。《向导》周报详细地阐述了中国近代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明确指出,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从而导致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很大变化,进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便应运而生。指出了“不会妥协而又具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他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中国革命中最勇敢最急进的先锋”[2]。
(二)关于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向导》关于阶级斗争问题方面的文章也很多,例如:《向导》第一期中的《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第九期中的《法西斯蒂与意大利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主义者要注意罢工运动》、《国民运动革命军和革命宣传》,第十六期的《革命与反革命》,第十八期的《政治运动与知识阶级》,第三十五期的《无产阶级与北洋军阀》,第九十四期的《目前政局与工人阶级》,第一百五十期的《读者——三论阶级斗争》,第一百五十一期的《中国之革命的五月与马克思主义》,等等。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宣传。例如彭述之就曾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3]。
(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理论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人民群众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向导》周报对这一理论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传播,比如在第三期中的《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第八期的《国民党报纸不应有这样记载》,第十一期的《中国劳动群众的觉醒》,第二十九期的《中国改造之外国援助》,第一百二十期的《无产阶级政党与职工会》等文章中对该问题均有论述。
《向导》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蔡和森指出“我们工农是南方革命运动之唯一的保卫者”[4]。所以“只有工人阶级反抗外国资本势力最彻底”[5]。
在论证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向导》周报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前途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明确指出了革命的前途的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一)在译载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是《向导》周报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要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该传播通过两个载体,一个载体是直接翻译刊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著作;另一载体就是结合一些重要纪念日来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1月在《向导》周报的第一百四十三期上瞿秋白发表了《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一文。在该文中,瞿秋白高度评价了列宁的历史功绩。此外《向导》周报还刊登了如《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等文章,进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自在中国传播开始起,就和中国的国民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向导》作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参加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五卅运动”。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国民革命的斗争纲领,并且公布在《向导》周报上。同时《向导》周报刊登了陈独秀所著作的《上海大屠杀与中国民族自由运动》、《此次争斗的性质和我们应取的方法》、《此次运动中之帝国主义与军阀》等文章。
作为第一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在“五卅”运动期间进行积极的正面宣传,使中国共产党渐渐地成为了中国国民革命的领导者。在此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这样极大地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6]。
(三)在与读者交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向导》周报非常注重与读者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在与读者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方面是《向导》周报深入人民群众,了解民众的疾苦和心声。比如在惨无人道的乐志华案件发生后,蔡和森同志深人群众进行了调查访问后,撰写并发行了《又是一个乐志华案》等文章[7]。读者们觉得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表述了他们感觉到但没有认识到的真理”[8]。
另一方面,《向导》还设置了相关的栏目,以利于和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向导》曾经以“本报启示”的形式,设置“读者之声”等栏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交流,“促使中共早期报刊刊登的文章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读者需求”[9]。
三、《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向导》它用大量的事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初步概括出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关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等,这些成果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从而推进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第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日渐成熟。早期的无产阶级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觉悟偏低,因此提高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就成了其能否壮大起来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其思想武器。《向导》周报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在理论上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得以武装。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并日益成熟。
第三,廓清迷雾,指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向导》周报通过对当时国情的分析,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国民革命是解决中国所有社会问题的仅有的途径。当时的中国要想取得国民革命的最终胜利,只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只能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指出中国革命的唯一前途就是社会主义。这些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很好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被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开启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向导》周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N].向导周报,第22期.
〔3〕彭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N].向导周报,第86期.
〔4〕蔡和森.孙中出病后帝国主义与军阀之阴谋[N].向导周报,第101期.
〔5〕瞿秋白.五卅后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前途[N].向导周报,第125期.
〔6〕傅振刚,徐有理.《向导》周报的创刊与蔡和森的历史贡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89-93.
〔7〕罗绍志.蔡和森同志主编向导周报[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0(4):102-104.
〔8〕方克.中共中央党刊史稿[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72-73.
〔9〕徐信华.中共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党的文献,2012(1):32-3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