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哲学毕业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为例

  • 投稿二涵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94
  • 0

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无产阶级革命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夺取政权的方式也不相同。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本文介绍“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这条道路的理论探索开始于大革命后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始于文家市会师。在“八七”会议之后,受中央的委托,毛泽东去湖南组织秋收暴动。1927年9月9日,因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未能实现攻打长沙的目的。这使毛泽东意识到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进攻大城市行不通,因此,须把部队转移到乡村,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因此,各路起义部队到文家市会师。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分别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分析了国内的政治状况,首先“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其次,“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毛泽东分别从当时的革命性质和革命力量来分析,既客观,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了他对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原因的正确把握。《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分析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的原因,以及割据地区的军事、土地、政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期内,不但在实践上发展了第六次大会路线的正确方面,并正确地解决了许多为这次大会所不曾解决或不曾正确地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更具体地和更完满地给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根据。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之下,红军运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政治的重要因素。党在白色区域的组织和工作,也有了相当的恢复。“这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决议总结毛泽东这段历史功绩。这两篇文章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认为,放手发展红军战争、发展土地革命和建立红色政权,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并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军队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异议地是正确的。毛泽东认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城市和全国政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意味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内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光辉典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了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即5个条件);二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三是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即3个原因);四是说明了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正确关系。其中第三点是道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这个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的基本原理,强调指出了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正确关系;发展了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革命将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最后才攻占首都的设想;解决了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道路问题。这条道路的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多方面的。首先,这一理论的酝酿与提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切身处地地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原则,去认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其次,是对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新发展。再次,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结晶。第四,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五,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第六,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

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使本民族的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一步一步地解决整个中国的革命与建设,这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指出,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因此,战争解决问题。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经过加工提炼而中国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没有经过长期合法斗争来转到起义和斗争的,也没有先占城市后在夺取乡村,而中国共产党走了相反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中国化。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全面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性质、任务和对象,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经验,进一步深刻论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把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作为不同于苏联的内战和我国的北伐战争的根本规律提出来。这样,“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理论就成为一个内容完整、形态完备的科学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就是这样经过不断地探索,逐渐形成,并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也曾有过失误和挫折,有过怀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曾经阻碍了它的发展。但中国人民早已从失败中总结出了经验和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建立农村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开辟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践证明,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幸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少群,赖宏.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实践述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蒋伯英.从毛泽东的论述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J].党的文献,2007(5).

[3]陈胜华,王可珍.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术交流,2006(9).

[4]顾兴斌,胡松.毛泽东对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历史性贡献[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5]余伯流“.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8(1).

[6]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省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8]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