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哲学毕业正文

论马克思中国化中实事求是的地位

  • 投稿sim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07次
  • 评分4
  • 30
  • 0

阮广帅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对实事求概念的阐释开始,对实事求是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轨迹,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实现的最重要要素。并对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基石进行了论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

毛泽东在1941 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这句古语进行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第一“, 实事”与“是”看似是统一的,但其中蕴含着对立的成分,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二,从现象和本质角度出发,“实事”和“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矛盾;第三,对于“求实”的解读,“求”字体现研究、探索的态度,是对真实性的一种追求;第四“, 实事求是”是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在不断发展中完成统一的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包含如下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事求是”四个字涵盖了认识基本阶段、认识飞跃阶段和不断探求不断辩证的过程。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衍生出来的“实事求是”理论基础是另一种认识角度。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实事求是”可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减少主观因素对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使中国革命稳定有序不断向前发展。

追求“实事求是”就一定要找到违背这一原则的主要动机,即个体的主观性,而个体的主观性大多受个体在前一阶段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影响。如果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追求“实事求是”的工作就会变得相对简单。

如何减少现存思想对主观性的影响,较好的方式就是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在此过程中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作为基础,才能事半功倍。思想解放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正确理论范围内,不断完善。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使个体的思想面对任何一种情况,将实践重要性体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遵循正确的理论并不是盲目相信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思想的解放帮助我们排除主观负面影响、盲目信任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实践的进行。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事物的内在关系,寻找规律,再作用于理论修改上,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互相推进,不断探索,不断统一。

实践由理论支持,反过来完善现有的理论,理论帮助实践真正地改造现有世界。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实践,是靠群众的支持来推动的。有了群众的支持,就可以做到大胆地尝试,正确的继续下去,错误的不断改善,充分借助群众的力量。所以,一定程度上说,群众在改变历史,必须将历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时刻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不断进行实践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毛泽东同志1942 年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解决”和“创造”在这里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不来源于中国,所以在运用的时候要不断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保留适用的,改善不适用的,在适用的情况下根据国情不断发展,都是创新。这些创新是为了更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和理论相互推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促进理论不断完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产生的。在这一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一个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当时国情的深刻思考,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解决中国国情的问题上来。这种运用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更是从全国人民的角度以及长远的发展为入手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正确的思想的带领下赢得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其后,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最终形成意义深远的毛泽东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代中央领导人,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今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邓小平同志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两者的结合方面。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逐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帮助中国顺利地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了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充分地把握时代的特征,贴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结了全党的智慧,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核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三个代表”代表着我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里程碑。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创新。在这一进程中,实事求是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党的建设工程实现的。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成为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本身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需要指出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面包含了艰辛的探索、反复的思考和失败的教训,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发展下去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可以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中国国情的理论暴露出来,逐渐将其中国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其理论的现代性越来越弱。因此,要时刻保持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中国的国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变化的,这给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丰富其内容,才可以很好地与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曾多次被同志提出,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杜绝表面功夫,工作成绩要禁得住反复的考量。

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有效地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同一。意识与行动完美地结合才能够有效率地推进工作的进行。党的思想路线一直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及时地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进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没有充分的实践调查就不能得出结论,这是我党多年来坚持的态度。实践中会发现落后的问题,将存在的问题归类、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对应的理论完善,让理论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以便于之后实践的开展。党的思想路线引领实践的方向,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实践需要群众的支持。所以将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群众的支持,实践变得更加科学性,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丰富。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时间距今已经很久了,但是仍然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仍然鲜活,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各个民族在不断地结合,不断地繁衍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践完善出新的理论,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被灵活运用,前人留下的智慧给后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代代的创新、改革,永远没有尽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在今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仍然会吸收新鲜的血液,永不止步。,只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态度,脚踏实地的做到与时俱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前进会越来越丰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宋彦强.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5]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