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怡 马蔚姝* 聂存虎 李 惠 欧 丹 张桂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天津 300193)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管理学院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存在问题,以期为医学院校管理学院就业指导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毕业生;择业意向;专业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6
*通讯作者:马蔚姝(1979-),女,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3-20
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管理学院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存在问题,以期为医学院校管理学院就业指导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1 关于调查情况的说明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问卷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进行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个例访谈的方法,分别在五个专业(市场营销、国际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和应用心理)中随机抽样进行调查。
1.2 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134份,有效回收率95.7%,基于各专业男女比例基本状况,回收问卷中男生占37.31%,女生占62.69%;国际营销专业学生占21.6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占 17.16%,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占22.3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占20.9%,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占17.91%(见表1)。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样本基本情况
所回收的调查的样本中其中男生50人,占37.31%,女生84人,占62.69%;其中国际营销专业29人,占21.64%,市场营销专业23人,占17.16%,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0人,占22.3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8人,占20.9%,应用心理专业24人,占17.91%。
2.2 结果分析
2.2.1 就业与专业对口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仅1人(0.75%)必须找对口专业,38人(28.36%)先就业再找专业对口工作,47(35.07%)人不找对口工作,48人(35.82)认为无所谓,只要能就业就可以,该项比例最高(见表2)。可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工作可以不一定非要和专业对口。按专业比较,国际营销专业中“不找对口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48.28%,而心理学专业比例为五个专业中最低,仅为8.33%,这可能与专业本身性质有关,心理学专业具有其较高的技术性,学生对其与专业对口认知较高。
2.2.2 择业理想单位
国际营销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更倾向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更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政府部门,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择业则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应用心理专业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其中国际营销专业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的比例最小,选择政府部门占最多比例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同时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对事业单位的选择基本一致,占中等数量;另外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对国有企业的选择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选择度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该校管理学院毕业生择业时不同方向的选择原因是不同的,存在一定差异,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选择绝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这些行业更稳定;对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选择多数考虑到的是该行业的发展机会和收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选择主要出于较高的收入;不难看出不管是出于对哪个行业的选择考虑自身发展机会,收入高低,行业稳定性与否都占了相当的比例(见图1)。
2.2.3 毕业生择业标准
各专业均相对比较在乎工资福利,最高比例达到80%,相比较而言营销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和应用心理专业考虑工资福利的比例明显高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应用心理专业这三个专业除了普遍对工资福利要求较高外,还对就业地域有较高要求和期望,所占比例均大于52%,他们的择业标准不仅会受到工资福利的影响还会多的考虑地域因素;国际营销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应用心理专业三个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标准方面对自己的爱好有较大的考虑,均达到50%以上的比例。综上所述,管理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大多数择业标准都对工资福利和地域营销有较高期望(见图2)。
2.2.4 择业地区
管理学院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区调查是根据被调查学生家乡所在地和自身理想就业地区交叉分析得到的柱形图,调查结果显示:家乡在一线城市的66.67%的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区仍是一线城市,16.67%的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区是二三线城市,不到10%的毕业生愿意去中小城市或者城镇就业,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就业;家乡在二三线城市的不到10%的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区是一线城市,89%的毕业生更愿意留着家乡(二三线城市)发展,不到5%的毕业生希望去海外就业,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中小城市、城镇或者农村就业;家乡在中小城市只有不到5%的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地区是一线城市,不到40%的毕业生愿意在家乡(中小城市)发展,但54%的毕业生希望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城镇和农村就业;家乡在城镇的30%左右的毕业生愿意留着家乡(城镇)就业,不到10%的毕业生希望去一线城市发展,50%的毕业生希望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几乎没有人希望去农村就业;家乡在农村的不到15%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家乡(农村)发展,11.7%的毕业生希望去一线城市发展,61.76%的毕业生希望去二三线城市就业,综上可以总结出我校管理学院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差异特别明显,而且理想就业区域分布集中程度明显,除了家乡本来就在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以外其他绝大多数毕业生则更希望在二三线城市就业,很少有人希望去城镇或者农村就业(见图3)。
约47.01%的毕业生选择理想就业地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良好人际关系网这一原因大约占20%左右,生活条件好、创业环境好和人才政策好等方面的原因所占比例均在10%左右(见图4)。
2.2.5 就业影响因素的选择以及自我认知情况
影响就业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际沟通能力(84.33%)、实践和工作经验(76.12%),和职场技能(73.13%)。毕业生普遍认为自身在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和工作经验和职场技能上明显不足,72.39%的毕业生认为实践和工作经验是最缺乏的,50.75%的毕业生认为自身沟通能力不足,44%的毕业生认为自身职场技能不足。总体来看,结合当前就业形势毕业生对当下自身的认知情况一定程度做到了理性分析,找到自身相应的不足,这对自身就业有一定帮助,同时提醒了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辅助技能、实践能力和职场技能的培养,毕业生自身应该对应在人际沟通,职场技能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就业中的自身竞争力,才有利于把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才有利于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更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满意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3 问题分析
(1)毕业生对各自所学专业的专业认同感不高,部分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就业无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所学专业竞争力一般,对所学专业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同时表示工作不需要专业对口,更多的是看中发展机会,专业认同感偏低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对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很好掌握和更深入的探究。
(2)毕业生择业方向多样但仍然很集中,对就业单位的定位理想化,政府,事业单位等依然被多数选择,多数毕业生优先考虑的是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
(3)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同学会更容易受到就业行业的工资福利和地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管理学院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相对偏高,表现在对工资薪酬的期望上,也表现在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上,择业标准过多的集中在工资福利和地域是就业观念局限性的表现,这样不仅不利于就业,一定程度上会给就业造成一定困扰。
(4)期望就业的地区集中化,高素质人才均向一二三线城市流入,期望在大中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集中,城镇和农村人才缺失严重。尽管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发展,但管理学院依然有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大中城市作为择业目标,选择中小城市或是农村很少。
(5)虽然现在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我校管理学院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很小。
4 相关对策建议
(1)应该认真对待并加强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动态研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学校要使专业设置真正地面向市场需求,要全面发展的也要有所侧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国家应更加积极的出台相应鼓励及优惠政策,在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创造更能吸引毕业是的有利条件,同时大力发展三线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提升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去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钧浩.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5)
2 王军,吴宜璇.特区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分析[J].特区经济,2007(2)
3 赵胜男,杨晓婷.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与分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
4 吴焱军,涂建平,黄乐.工科类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及求职意向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3)
(责任编辑 梁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