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培育策略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06次
  • 评分4
  • 12
  • 0

刘月秀 刘卫民

[摘要]大学生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大学生创业知识缺乏,自我创业能力评价不高,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刘卫民(1974-),男,广东南雄人,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层创业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TJK278)、2012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三角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好则社会祥,农业强则基础稳。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创业干事的空间,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非常匮乏,这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也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难题,亟待破解。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创业”这一概念,他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起来,掀开了创业研究的序幕。发展到今天,创业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人也包含了各种形式、各个阶段的公司和组织,不仅是创办企业也包含了发现机会、追踪机会和捕获机会的过程以及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创造和实现价值或者使价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动创业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毕业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特别提出须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华大学发起的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起点,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以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与实践。

对创业能力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即意识层面、行动技能层面。意识层面也就是首创和冒险精神,行动技能层面涵盖了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创业能力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根本的,具有复杂、协调特征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是知识、经验、技能经过综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将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创业能力之基础,创新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核心,社会能力则为创业能力之关键。有的学者提出创业能力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个性倾向和个性特质紧密结合,具有创造性特征和自我实现性质的行为操作方式。还有的认为创业能力应包含三种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其中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利用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尤为重要。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类别的角度认为创业能力可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实现自己创业理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识、责任意识、心理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和追踪农村市场或者农业领域的商业机会,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农村资源、农业优势有效结合,带动和引导农民共同致富,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案例更少。为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农业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制定相应策略,本文调查了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几所在校大学生,涉及资源环境学院、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工程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调查分为4个部分: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具体结果如下:

(一)对创业的兴趣和准备

通过调查发现,80.3%的被调查者选择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10.4%的人选择兴趣一般,9.3%的人选择不感兴趣。70.9%的大学生曾经想过毕业后去创业,16.5%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12.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7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1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73.8%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20.7%的大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仅有5.5%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学生曾经参加过大学举办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或者创业计划大赛,36.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有浓厚兴趣,创业热情较高,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希望学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和动机

调查结果发现,有48.6%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不太了解,34.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了解,仅有16.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33.8%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比较关注,48.1%表示偶尔会关注,18.1%表示基本不关注。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有8.3%的人选择愿意去农村基层创新创业,31.2%的大学生表示等农村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60.5%的大学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在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中,32.6%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体现人生价值,30.2%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动机是为了出名,帮助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28.3%的人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动机是发财致富。总之,目前大学生对农村基层了解和关注不多,亟须加强教育和引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

在被调查者中,有68.2%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一般,14.6%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差,12.9%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比较好,4.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创业能力很强。在问到能否胜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团队时,54.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把握,30.5%的选择不能胜任,15.3%选择可以胜任。48.4%的大学生对农村基层自主创业的前景选择不好说,38.7%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学生选择自信。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应具备的能力选项中,各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人际沟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团队合作能力(73.6%)、发现机会的能力( 71.9%)、创新创造能力(70.4%)、承受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组织管理能力(68.6%)、投资理财能力(67.8%)、学习能力( 63.4%)、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58.9%)。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自我创业能力时,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难以胜任,高校需尽快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对农村基层创业风险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59.6%的大学生认为去农村基层自主创业比在城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23.3%的大学生认为二者风险压力差不多,17.1%的大学生认为在城市自主创业比在农村基层自主创业风险压力更大。在对农村基层创业的风险评价中,不同的选项占比分别为:农业项目创业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脉资源(81.5%)、农村基层优惠政策不明显(80.1%)、农村高素质人才少( 79.5%)、农产品销售风险(77.8%)、缺乏农村实践经验( 73.4%)、农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创业希望得到的帮助中,不同选项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创业资金支持( 82.4%)、农村基层创业政策倾斜( 80.6%)、创业能力训练(78.3%)、农业创业知识培训(75.8%)、农业创业项目实践活动(72.9%)、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 70.6%)和创业孵化场地(67.5%)。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创业存在一定风险,包括创业资金不足、农村优惠政策和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人才稀缺、实践经验较少等,影响了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

三、培育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自信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怀有浓厚兴趣,渴望获得创业知识。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整合和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开放,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内容,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不同的专业视野解析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力度,尤其是加大针对农村、农业创业项目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生态环境,在师生平等互动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认知能力。

由于农村观念落后、条件艰苦、环境一般、经济较差,大学生对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自信心明显不足。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还未将对大学生服务“三农”自信心的培养上升为职业理想教育的层面与高度,缺乏对大学生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析农村基层创业的优势和不足,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赛等方法,着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精英,成为影响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让大学生觉得到农村基层创业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甚至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的相关学分才能毕业,对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科技创新的研究、创造和发明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实验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农业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山区农业机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制作大赛、科技讲座咨询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创新创业和学习探究上,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团队合作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除资金、项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学科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室公共平台,免费对全校学生开放,并有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的创意、设计、点子或者一个想法很可能就真地变成了现实。此外,高校的教师大都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让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工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以校园文化及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技能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需要具备多种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投资理财能力等。要提升大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模拟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论坛、参观农业企业、企业实训、课程实习、兼职体验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有效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实践知识。发挥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社团的许多大学生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将创业实践活动与大学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政策的推广,锻炼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支农、支教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生活,关注农村现实,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积累农村实践经验。同时让学生到农村开展访谈和调研,了解当地农村具有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不足,与农民坐下来分析现状,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改进的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学生通过走进农村走进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听到和体会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才能改变他们对农村基层创业的观望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农村基层创业并不难,而且创业机会也不少。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和信念,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基层创业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与孵化基地为推手,强化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

高校要挖掘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农业龙头企业,感受现代化农业的气息;让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增进对农业的感情;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创业讲座或者报告,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可聘请农业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创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涉农创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的初创项目可以先实践1年~2年,过渡期不断完善后再走向市场。相当于让大学生先在游泳池学会游泳,再去大海搏击风浪,增加创业的成功率,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能力。项目在孵化基地期间,帮助大学生学会适应创业风险,提高受挫折抗压力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创业初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或压力,尽快适应环境,敢于吃苦耐劳,坚持创业梦想并且勇于承担风险都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孵化失败,请专家帮助学生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对其他在校的学生也有积极作用,让他们看到创业风险和懂得如何防范创业失败的风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

[3]尹苗苗,蔡莉.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 (12).

[4]陈晶晶,何云峰,马瑞燕.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