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支撑机制研究

  • 投稿dollar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382次
  • 评分4
  • 39
  • 0

孙兆刚1,2 杨婷婷1,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现代农业的科技信息从供给到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有效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的对接,需要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的支撑;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业科技信息;供给系统;需求系统;支撑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L004);河南省2013年度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知识溢出激发再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4HASTIT005);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1049)。

收稿日期:2015-04-29

1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资源基础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需要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原则,构建先进共享体系,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主线,根据各类农业活动的需要,建立农业资源平台、数据平台、文献平台、自然资源平台、检测设备平台、环境平台建设,实现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稳定支撑农业活动(见图1)。

(1)资源平台。建设农业人力、农机、农资、土地、水利、财力、制度、组织等资源的共享网络,根据共同需要各种科技资源及其权益主体发挥各自功能,避免造成“见台不见物、有物不服务”的局面,通过整合价值链,使农业科技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反馈性。

(2)数据平台。建设地形图、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资料、统计图表、统计年鉴、文献文字报告、法律法规文件、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土壤数据、肥料试验数据、电子数据等农业数据共享中心和农业数据共享网络,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科技,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农业数据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确定建设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科学数据整合、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的需要,在线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数据发现服务。

(3)文献平台。文献资源平台建设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应将服务农业、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信息保障程度作为核心任务,政府对农业期刊杂志、农业专业书籍、农业文献收藏、农业报刊报告等文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明确文献平台公益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支持将文献平台及其服务嵌入其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积极开发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多渠道、深入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4)自然资源平台。自然资源中的植物种质、动物种质、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生物标本、岩矿化石标本、实验材料与标准物质等进行整合,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在不改变现有资源权属及行政管理格局的前提下,以“国有资源是核心、组织机构是基础、共享安全是前提、绩效考核是保障”为指导,以自然资源保存库、馆、圃的整合为主线,以自然资源共享平台增值服务为目标,全面构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共享平台。

(5)检测设备平台。平台建设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仪器设备、分析测试服务、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为对象,以集成共享为主线,以专业测试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协作共用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运行,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网络环境平台。农业资源基础平台要与全国网络互联与对接,形成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利用体系、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体系、基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示范试点。通过平台网站发布信息、动态、需求、政策和会议等信息,借助论坛、沙龙、讲座、见面会、培训班、研讨会或信息发布会等各种活动,实现互享、互补、互荐与互助。

在农业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交流互动平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综合性的信息需求,满足信息咨询、网络检索、导航、信息分析、交流协作的功能,采取防火墙、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安全技术,确保信息不被黑客攻击,不被删除、更改等,更准、更快、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信息对接服务。

2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见图2)。

(1)农民参与机制。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3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见图3)。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受到金融市场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深深影响。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与调节等方面的变革,必须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技术创新指的是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的变革。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交易载体、金融资源分配形式的变革,金融创新是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拓宽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提高金融调控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活动在于成交量大而且稳定的买方和卖方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刺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深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深化,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商品的种类及数量都可使人找到投资组合,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平抑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高效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以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为生产或消费资金,实现供求均衡。有效的金融市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馨芬.促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

2 郑鹏.农超对接中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及规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3 李建平.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

4 彭磊.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