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基于联盟办学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 投稿小兔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39次
  • 评分4
  • 96
  • 0

沈长生,孔婷婷,刘海明

摘要:解决好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及创业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就业创业,不仅关乎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为平台,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及创业问题,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联盟办学;校企合作;就业创业;体系

作者简介:沈长生,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4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等文件都指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或深化政、行、校、企联合办学,这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企合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1]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各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国家政府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企业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近两年,企业用工难度增大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步伐,但由于企业方的“带教老师的水平及待遇”、“实习生生产技术不熟练及误操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如“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场地”等,不能形成长远有效的培养战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调查,2011年,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二)校企合作中孤立招生和就业

目前,校企合作的一种现象是校企双方将合作重心放在如何打通学生的就业渠道上,没有从招生源头上进行合作。企业寻求校企合作的院校时,先查看这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对口后,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及生源信息的了解,最后,校企双方可能会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而进行目标的临时改革甚至放弃合作。究其根源,双方未能从源头上进行合作。学校及企业若能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环节上保持绝对一致,双方共同参与招生,共同选拔“准员工”,将大大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及合作质量。[2]

(三)校企合作中未提及创业教育

在当前政府大力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纷纷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辟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项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几乎没有高校或学者将创业教育纳入校企合作的范畴中,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研究创业教育及实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基于联盟办学的招生与就业工作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根据江苏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省农业委员会的引领下,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省内外部分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组建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目前,联盟结合了省内“政行校企”共146家理事单位的科技、人才、教学资源合作平台,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联盟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组成,在联盟框架下研究校企合作的招生就业模式,需充分结合三方的特点,寻找共同的切入点,以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太仓市政府合作举办“太仓班”,开展“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量身定制”,“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青年职业农民(全科农技员);与联盟内企业共建“江南园林班”、“路劲班”、“华润班”等冠名班,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实质性合作办学机制。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及“委培方”共同制定,双方共同负责委培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委培”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实施“订单委培”的重要意义

1.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有效实践。德国“双元制”的核心内容即“订单委培”,校企双方以就业为导向,订单招生、定向就业。校方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签订委培协议,实施双方订单招生及定向就业。这种合作模式遵循市场及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需求及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为提高毕业生的实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2.缓解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局面。“用工荒”及“招生难”是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两大难题,订单委培这种“入学”即“就业”、“招生”即“招工”的订单委培式办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政)结合,实现了双赢,双向互动的办学机制,一方面解决了社会关注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解决了高校招生难的局面。[3]

3.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订单委培”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需求引导培养,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需求。人才培养中,把企业方的实践教学与院校方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或实习,发挥用人单位人力、物质资源在办学中的作用,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理论教学在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用人单位通过全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减少了学生毕业后的试用期,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后就业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了“委培”的意义及价值。

(二)需建立“订单委培”的长效机制

1.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机构。招生就业工作应专门设立机构,否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招生就业工作需要,且招生就业应同属一个机构,这样有利于招生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确保招生及就业工作的连贯性,不至于出现招生与就业脱节。另外,招生就业机构应增加理论研究的功能,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动态信息,以此信息为依据,形成与市场接轨的调研报告,用理论研究指导具体工作,进行招生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再调整。

2.建立“订单委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订单委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下达“订单招生”、“定向就业”的范围及比例,年终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表彰奖励,全程还需要加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此,不仅可以巩固招生就业工作开展的规模和比例,而且还可在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和创新。

3.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院校方应经常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工作及技能水平情况,对比培养方案与实际的吻合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考察,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利用各类校园招聘会、供需双选会等形式加强联系。[3]

三、基于联盟办学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的框架下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存在难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出发点是盈利,企业扶持大学生创业很难产生赢利点。通俗来讲,大学生在企业就业实习,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而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创造自己的效益,所以校企合作中能否开展创业教育,寻找双方的赢利点至关重要。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内的创业教育采用了以下五种的做法。

(一)“外包”扶持

一些大型的企业在制造某件商品时,中间会产生多道产线,如果本企业的人员、设备、管理各方面都无法满足所有产线的需求时,企业往往将其中某道或部分产线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或具有生产能力的其他承包公司。这时,企业可以扶持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让大学生创业团队来承接产线。企业给予技术及一定资金上的支持,而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回报该企业。

(二)“供应”扶持

对于某些非生产性的服务企业,如营养健康咨询公司,在对客户进行健康指导时,会推荐一些健康的营养膳食产品,如绿色有机蔬果等,营养健康公司不具备生产绿色蔬果的能力,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以此实现创业。因行业相关性,营养健康咨询公司可以给与创业学生团队一定的指导与支持。

(三)“实践”扶持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中的实践环节无疑是相对薄弱的,在合作联盟框架下,学院可以与联盟内的合作单位建立“园中校”,在校内建立“校中园”,将创业实践涉及的相关技能通过“理实一体”、“项目化”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展开。

(四)“理论”扶持

除常规“创业教育课程”外,苏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及青年进行创业,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全球创业模拟实训;针对社会青年,开展了SYB、IYB等创业培训,培训教师团队均由来自政府、企业及高校的人员组成。通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发现,来自企业的师资因为长期处在创业实战的一线,一些创业想法、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相对政府及高校的师资更加能够吸引学生。同时,联盟内的企业定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创业技巧及心得,创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即将开展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上述的扶持中,政府及高校为创业学生充当了坚强的后盾,给予大学生创业团队政策及资金扶持、专业指导、场地提供等。

总之,校企合作既能给学校打造品牌效应,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形势下,应当有效地将创业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多方共同找寻切入点,达到合作共赢,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卢喜辉.实现高职院校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523-570.

[2]张宗胜,李太斌,杨维.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1):83-89.

[3]黄连珍.完善订单招生和定向就业培养机制[J].中国培训,2006(7):40-41.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