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2000年以来我国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

  • 投稿猪小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98次
  • 评分4
  • 29
  • 0

张克兢

(东华大学基建后勤处,上海,200051)

[摘要] 以2000年以来我国的现有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在分类指导等方面也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同时,现有研究在创业教育的推动因素研究、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专业教育和导师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及创业现象内在机理的分析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研究的系统化也需要加强。最后提出了对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未来研究的展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05-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简介] 张克兢(1973-),男,安徽泾县人,博士,东华大学基建后勤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创业教育。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表现在大学—产业—政府联系日益紧密,成为合作创新的三螺旋。大学的社会经济服务职能成为新的核心职能[1]。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的创业职能凸显,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涌现出众多的创业家,极大促进了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加,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本科生。在工科研究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大学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能力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将推进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更是号召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教育部组织下,我国大学纷纷创建或与企业联合创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众多高校也积极进行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尤其是工科研究生因为培养方式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性,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陆续出现了一些直接和间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网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涉及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设想。

一、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简述

总体上看,现有研究直接针对工科研究生的文献比较少,中国期刊网可以搜索到的以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只有1篇,间接涉及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有22篇,其中核心期刊有5篇;专著中直接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相关的只有刘丽君教授的《知识创业教育导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研究》,博硕士论文未检索到,研究层次和数量尚显不足。

从研究路径看,主要是以现状描述、提出对策建议为主,实证调查类研究缺乏,关联研究缺乏。同时,现有研究大都以高教理论为理论基础,较为缺乏其他学科理论工具的使用。

主要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创业教育的定义与创业定义密切相关。代表性的创业定义指用开创性精神和创业精神来开创某种事业,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毕业生;核心是体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相应,创业教育的目标分别对应于现在的校园创业的实际情况,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乃至专业教育,适用性较强。汪宜丹[3]、高晓杰[2]、王乐生[4]等持这种观点;而狭义的创业定义一般指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创立新企业。相应的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教育[5]。

也有学者将这两类不同的界定区分为“人才说”和“素质说”。其中“人才说”多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6]。“素质说”则不仅包括创业方面的技能,还包含了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塑造[7]。

更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将这两类定义混合使用。如苏柯[8]、张利[9]、刘丽君[10]等,他们或是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或是认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

(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挑战

必要性:主要认为工科研究生因为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更有可能进行技术创业,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缓解我国的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8];另外,创业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11]。

可行性:从高校外部因素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12],外部生态环境正在培育和初步形成[13];从高校内部来看,工科研究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好,阅历较为丰富,年龄优势明显[8];知识结构和素质相对较好[5];还有一些学者从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质出发,认为工科研究生本身就是创新性的培养,更有利于与创业教育的衔接[5]。

面临的挑战:工科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有专业优势,同时在知识结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7]。同时,工科研究生对于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很高,创业意愿不是很高,但相比理科和文科研究生更加强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强烈[14]。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在感知创业价值和创业意愿起中介作用,但研究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15],相关教育部门应创设适宜研究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16]。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存在的问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实践形式、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主要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存在对工科研究生创业的功利性认识,认为创业就是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创立新企业,普及面窄[11];师资没有创业经历,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授课技巧和知识储备;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备,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不能结合;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理论框架,缺乏实践教学和训练;创业实践基地名不副实[17];场地,资金、技术孵化等支持系统缺乏。总体看,学者们认为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创业能力培养起点不高、发展缓慢、培养目标单一、特色不突出等不足[18]。

对策分析:主要集中在政府、社会层面为创业教育提供外部的保障,高校层面做好创业教育[19]。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供全程的咨询[20];同时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21];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推动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舆论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的进一步改善[22]。

(四)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

由于工科研究生本身具有不同的类型、专业以及学校特色方面的差异,一些学者探讨了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问题。

王新芬认为研究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存在差异,前者应更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应更侧重对创业能力的培养[5]。施鹏程也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比较适宜[23]。

游振声[24]认为开展分类指导是形成各校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对于商业教育基础较好,适宜创办企业的学校,应选择目标指向企业创建的“商学院型”创业教育模式。而对拥有卓越的学术基础和工程学科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应选择目标指向技术创新和技术商业化的“工程学院型”创业教育模式。

张克兢[25]则从工科研究生创业机会的来源、机会识别理论以及研究生本身的成熟度对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问题进行了论述。他将工科研究生所面对的创业机会分为技术性机会、市场性机会和政策性机会;从机会识别和利用的角度来看,可以重点对工科研究生开展技术机会识别、市场机会识别的创业教育。

学术创业理论[26]将学术创业分为学术型、创业型和兼顾型三种类型,认为三者本质上都是创业。对于学术型创业来说,创业教育应该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生涯的创业化管理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目标;而对创业型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则应该和他们的导师联合起来,开发他们的创业潜力。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深层次的创业教育推动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深层次的推动因素主要是归结为解决就业问题、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创新战略的需要等方面,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推动因素没有很好地回答。陈冲认为大学使命演变的内在逻辑是创业教育兴起的内生性因素[27],对后续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学者认为,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必须改革现有培养体系[28]。暗含着提升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也是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推动因素之一。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职能出现向社会服务倾斜的创业化特征,日益强调学术与产业实际、市场结合,这是技术的逻辑、大学使命和发展的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大学的创业化职能要求,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工科研究生教育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将学术与市场结合的本领,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开创自身事业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术创业理论对于创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因素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尚有待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二)专业教育和导师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模糊

现有研究一般将专业教育视为与创业教育并行的培养途径。有学者从技术创新的特性的角度提出创业教育与工科研究生传统的专业教育并不是相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29],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互为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总体上看,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还是比较模糊的,专业教育没有纳入创业教育的核心体系。只是提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某些目标,以此实现和创业教育的结合。

至于导师的作用,考虑到我国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需要研究生导师的大力支持[30]。导师支持是提升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31],但尚未有文献具体针对工科创业教育中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与角色进行探讨。对于教师创业和学生创业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研究。

(三)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不明显

现有研究中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不是很明显[19]。一般只是宽泛地认为他们具有技术和知识优势,有利于技术创业或者机会型创业。还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学习和培养体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衔接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性培养的目标[5]。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工科研究生想过创业问题的超过一半,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只有7.3%,总体上,他们对于创业是谨慎的[32]。

整体上看,现有研究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殊性揭示还比较缺乏。似可结合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模式,将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与其所在学校产学研体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导师制、所在学校的定位和文化传统等领域结合起来,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缺乏对创业教育及创业现象内在机理的分析

主流的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一般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其一侧重于教育本身的研究,其二侧重于对于创业特别是校园创业现象及内在机理的研究。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回答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而对于创业现象和内在机理的研究,则有助于对工科研究生创业现象的规律和本质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指导。

遗憾的是,从现有文献来看,一是在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研究深度,分析往往流于表面。如刘虎认为现有研究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构建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重复研究多,缺少创新。研究方法侧重理论分析,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缺乏定量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19]。二是与对大学生创业现象和机理研究的文献相比,专门针对工科研究生创业现象和内在机理的研究十分缺乏。考虑到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在大学中的角色,相比本专科生,他们的创业现象和内在机理可能蕴含着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除了常见的创业学习、创业心理等的常规研究之外,技术创业机理、学术创业机理、知识转移机理等比较新兴的理论研究都可成为可借鉴研究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五)缺乏体系化的研究

从某种角度看,创业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关联性的体系化的研究。主流的创业教育研究至少包括创业教育价值、内容、方法和评估四大方面的研究。牵涉到的学科至少包括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在高校内部,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也与专业教育和培养体制、导师制、技术转移体制、创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等密切相关。同时,从情境理论化[33]的角度出发,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还应根据情境要素,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相应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应研究,如童小玲[34]认为可以通过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进行耦合,再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以此来实现耦合的效应就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研究思路。最后,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绩效评估的研究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研究目标。总之,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必须进一步关注内部的要素研究和外部的交叉研究,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未来的研究设想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对于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展望未来的研究,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将会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评估四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目前高校实践的研究、国内外对比研究、多学科理论工具的利用将会是未来的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对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对于高校具体教育实践的进一步理论提升,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特色培养的研究、创业教育案例的研究;国内外对比研究将继续对外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进一步总结提炼;学科交叉研究将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选取理论工具和视角,提升研究的深度,以期有新的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我国工科研究生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以及从情境化的角度、技术转移制度、学术创业角度等方面去开展拓展性的研究,更加关注系统性,将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进一步贯通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徐辉,王正青.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内涵、层次与大学的变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7 (5):115-119.

[2]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 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91-93.

[3] 汪宜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2):22-24.

[4] 王乐生.新形势下研究生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1(2):75-77.

[5] 王杏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22-26.

[6] 黄娟.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63-264.

[7] 陶辉锦,肖来荣.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01-204.

[8]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9] 张利等.关于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合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

[10] 刘丽君,焦文俊.开展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学位研究生教育,2007(3):56-59.

[11] 王烁,张煜.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高校研究生就业创业教育刍议[J].理论界,2011(2):205-206.

[12] 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6):36-39.

[13] 刘丽君,焦文俊.开展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学位研究生教育,2007(3):56-59.

[14] 谢红梅等.研究生创业倾向与创业需求分析——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J].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4):48-52.

[15] 黄晓波.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证研究[J].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7): 60-64.

[16] 方热军等.动物科学类研究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48-51.

[17] 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研究生教育.2008(6):36-39.

[18] 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4):243-246.

[19] 刘虎,李阿利.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综述[J] .现代企业教育,2011(7):92-93.

[20] 吴薇.试析研究生自主创业扶持体系的构建[J] .中国研究生,2009(7):52-55.

[21] 赵光华,闫煜欣.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决策与信息,2010(8):89-90.

[22] 腾英才,胡泽耀.美国创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3(2): 93-94.

[23] 施鹏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9):75-76.

[24]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1:192-193.

[25] 张克兢.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分类指导[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14-17.

[26] 黄扬杰.学术创业研究新趋势: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79-83 .

[27] 陈冲.思考与超越:发展中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 2011(1):48-51.

[28] 陆丽君.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5-16.

[29] 古瑶.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趋势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2007(12):101-104.

[30] 黄晓波.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实证研究[J].学位研究生教育,2012(7):60-64.

[31] 殷朝晖.提升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H大学研究生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50-54.

[32] 龚惠香,谢红梅.研究生创业状况调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9):142-148.

[33] 蓝海林.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1):12-16.

[34] 童小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4-5.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