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模式研究

  • 投稿赵勇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79次
  • 评分4
  • 69
  • 0

朱德建,吴俊

(山东大学学生就业与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 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活力、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推进创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必要性和工作原则,从创业氛围培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交流实践、团队培育、项目孵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内容,构建了“活动、课程吸引-团队建设-平台实训-专家评估-资源支持-项目孵化-创业加速”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中心;创业指导;创业服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90?03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1]。就业中心是高校实现“创新、创意、创业、创造”四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创业实践、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职能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中心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中心作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链接纽带,可以反馈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反馈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促进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优化培养模式,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需要

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指导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创办科技型、服务型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在帮助毕业生实现自身就业、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吸纳身边更多同学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了学校、社会的稳定。2015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开展创业指导服务,鼓励、引导、帮助毕业生创业,可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倍增效应,增加就业人数、提高就业质量,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质量发展,促进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纳入高校改革发展规划,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有机衔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高校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就业中心的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学校接触学生的一线部门,就业中心在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活动组织、创业实践帮扶方面有很大优势。通过对有创业想法、创业需要的同学进行创业指导服务,不仅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机会,创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企业。因此,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就业中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设计与学校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中心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创业服务的开展要点面结合、系统推进,但必须立足于学校现实,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特色等情况,对现有指导服务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已有创新创业文化进行丰富和发展。

(二)整合校内资源与拓展校外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创业需要内外结合的支持系统,要组成由政府支持系统、知识支持系统和资金支持系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政府是创业支持系统的基础,知识、资金是创业支持系统的支柱[2]。就业中心要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系统推进课程、师资、实践、孵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通过国家985专项、地方政府合作、社会企业赞助等多渠道募集创业基金、创业工作经费,建设创业实验中心、创业实践基地等。

(三)普适性教育与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相结合,开设以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和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创业能力的学位教育体系,打造创业孵化平台,聚集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着力推进创业项目落地。

(四)创业认知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优化创业指导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外联系,拓宽创业实践渠道,丰富创业实践形式,提高创业实践质量,做到创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实训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三、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创业服务的模式构建

高校就业中心要统筹校内外资源,着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以校园创业指导服务活动为载体、课程建设为基础、理论研究为方向、交流实践为手段、团队培育为动力、资源支持为依托、项目孵化为导向、创业政策为保障,构建“活动、课程吸引-团队建设-平台实训-专家评估-资源支持-项目孵化-创业加速”创业指导服务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创业兴趣、提升创业能力、营造创业氛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创业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3]。就业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各企业赞助的营销精英挑战赛、创业模拟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实训等大赛,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下午茶、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沙龙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意识。

同时,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建立创业目标。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创业环境,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优势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实现人生价值。

(二)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丰富创业知识

创业课程设置:高校要把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方案;把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就业中心要结合就业指导课,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创业课程选修体系,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分享式、启发式、模拟式和体验式学习,积极利用mocc、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创业通识教育:创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高校教务部门在部分理工科、经济类相关专业探索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就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公共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分为创业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创业实践实训类课程。

创业学位教育:为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就业中心可与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开设“创业联合培养班”,项目化运作,每年一期,学制两年,学生可从“创业经济方向”“创业管理方向”两个辅修双学位选择其一,考察合格后分别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学位。

(三)以交流实践为手段,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主要操作系统[4]。就业中心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校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业实践交流、创业技能实操培训等工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现有资源,联系知名企业,签订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场所,尤其是与学生创业相关性比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和服务类企业,便于学生从中学习同类企业的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等。创业实践项目交流:就业中心要积极与本校内负责国际事务、合作发展、校友工作等工作的部门合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创业学员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创业学员、团队参与境内高校创业联盟主题活动,参与中外创业研讨会议等。

创业技能实操培训:就业中心要积极贯彻落实九部委提出的“创业引领计划”,与各省市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技能实操培训,熟悉相关法律事务,掌握创业技能,了解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惠政策申请等业务流程。

(四)以团队培养为动力,培育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类社团是活跃在高校里的学生创业的中坚力量(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青春创业社等学生组织),是就业中心在学校开展创业类指导活动、营造创业的得力助手。要为社团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加入社团,鼓励其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类比赛和活动,并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首先,就业中心要在学生创业社团内选拔有创业项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因为初创团队的创建大多基于同学、朋友,专业、经历一致性太强,团队缺乏稳定性和协同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学历、跨地区、跨国界组建团队。

其次,就业中心要为重点培养团队提供学习、办公的场所,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组织创业导师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要整合学校各单位力量,形成创业竞赛选拔、保障、奖励的系统工作体系,组织团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赛事,力争在各项赛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锻炼学生、培养团队、挖掘资源、推广项目。

总之,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创业类社团、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在全校范围内激发有创业意愿同学的创业激情,提升创业积极性,提高对创业队伍的领导力,尤其是要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雄心壮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五)以资源支持为依托,推进创业孵化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举措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5]创业者所在高校的创业支持系统里就业中心、团委、教务部门等为其提供了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理论学习、创业项目指导,但也需要从社会支持体系中寻找创业资金和场地支持等帮助。

校内资源:就业中心可以协同校内教务、团委、大学科技园、校友办公室、国际事务部、国资等部门,做好校内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分工,尤其是在学生创业初期给予团队组建、办公场地租赁、企业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校外资源:就业中心可积极与各省、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各种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组,定期选拔评估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相应创业园,签订孵化协议,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促使创业团队公司化运作;也可与天使投资、风投等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在全校范围内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促进创业团队的资本化运作。

(六)以创业政策为保障,加速创业升级

为保障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就业中心要协调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研究制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活动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就业中心与政府创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共同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同时,除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外,就业中心可制定由其管理的《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办法》《学生创业合作项目管理规定》《学生创业奖励条例》等政策。

(七)以理论研究为方向,打造创业师资

就业中心要负责开展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创业项目孵化实践探索、创业指导体系、模式研究、申报相关课题、编写相关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类教材,满足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创业指导服务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组建校内创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从经济、管理、法学、心理等学科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教师充实到就业创业公共选修课堂中来 [6];组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外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以及相应咨询师培训;聘任成功创业校友、政府创业机构负责人、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创业学生开展全程性创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