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大学生创业正文

合作与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 投稿布衣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54次
  • 评分4
  • 19
  • 0

陈红新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应该主动强化创新理念和协同思路,积极联合校内外的新力量,有效聚集创业教育要素和各类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新平台。在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以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新视角谋划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实现以高校为主导,以教学为主线;在创业实训中,实现以企业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创业实践中,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线。通过彼此的合作与协同,发挥各方优势,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合作主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86?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的结构优化。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不仅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源,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大学生参与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己创办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原因,在创业教育涉及到的理念、课程建设、师资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还不完善,对外开放性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合作与协同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系统性、开创性、长期性的工作,仅仅是依靠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开设几场讲座或者是开展几次创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发展学科,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多为经验性的总结或是比较、借鉴研究,鲜有运用学科理论来开展创业教育的文章。在我国创业教育启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善用多学科理论,多视角审视、分析、研究本体,总结发展规律,深化对学科的理解,深化创业教育科学化和理论化水平日益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创业教育实践。面对这一实际,本文在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视角下积极探索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对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理论基础

合作主义的力量起源于欧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合作主义运用到不同学科进行理论分析,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同时,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对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注重高校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的理论对于完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给本文援用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理论进行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预设。

(一)合作主义理论

合作主义(Corporatism,又被称作法团主义、社团主义和组合主义)发源于近代欧洲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倡导的是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强调国家中心和公共权威,而分层的组织化功能团体是中介,协调国际与社会关系并参与政策执行[1]。尽管目前对合作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表述,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对其理解基本也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合作主义者试图建立的是“一种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2]。合作主义在现代更多地被认为是“三方伙伴主义”,它是现代社会中为缓解劳资冲突而形成的,是一种基于国家、资本、劳工的利益调和的解决方式,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通过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协商形成制度化合作[3]。

以上可以看出,合作主义的目的就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过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之间的协商、妥协,将不同群体的之间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整合起来,从而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各主体利益关系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3]。本文基于这种合作的理念,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和创业大学生个人等主体在内创业教育合作新模式。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是指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齐心协力的合作与配合,达到系统整体间最大的合力,从而产生大于各个系统之和的协同效应。协同的本质是打破各系统之间的变现和屏障,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和信息环境等因素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1+1>2”的协同效应[4]。关于协同创新方面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他认为在一个大的整体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会出现自动相互适应调节或是利用外部条件,产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关系,从而达到协同效应[5]。可以看出,协同创新是一个合作平台。这个平台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建立的协调、合作的新系统,这个平台在运作过程中体现了多角色参与和目的性相同的特点[6]。2012 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这个计划中对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协同创新的理念,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多层面和系统性,符合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7]。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的意愿,除了高校之外,其他利益个体创业教育的目的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外在性。根据我国高校当前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合作主义和协同创新的理念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新的机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主动强化创新理念和协同思路,积极联合校内外的新力量,有效聚集创业教育要素和各类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新平台,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凸显合作与协同的新优势。

二、合作与协同理论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谋划顶层设计是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保障。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示范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合作与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同,多方参与,使其表现出了多角色、立体化、开放性的特质,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在于: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理念相通,目标一致,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共同理念,缺乏共同的目标,各怀心思,拉郎而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协同与合作,最终结果也只能是浪费时间,无果而终。在这一点上,合作与协同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各主体之间目标是明确的,一致的,这也是该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创业教育资源。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支持方面还不够完善,高校要打破自己关起门来办教育的局面,创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积极吸收社会各类资源,有效借助政府、企事业单位、科创园区等在内的人、财、物资源,助力大学生成功创业;三是注重优势互补,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合作与协同理论下的创业教育方式能使各主体方利益实现最大化,也使得大学生创业模式由个人“单枪匹马式”创业变为多方参与,协同作战的方式,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各方优势。从而潜移默化的实现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创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长期存在着目标不一致、缺乏沟通、资源浪费等问题。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要深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从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实践等全方位一体化着手,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合作与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就是要从简单地授课向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转变。通过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高校、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发挥地方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风险公司等作用,真正将高校办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校内外协同办创业教育的理念。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既需要有横向之间的相互合作,又需要纵向各方之间的协同。最大的难点在于合理地整合与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创业资源,有效地发挥好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团体的作用,把创业教育效益最大化,而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建立一套使各方相互合作、协同促进的创业教育体系,达到稳定有序的合作协同创新体(见图1)。结合本人参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认为合作与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加强创业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制定一套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大学生创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加强研究。围绕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设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并着重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质疑,提倡独立思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促进专业学科与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自主选择创业教育知识的空间。

创业教育中要体现出教学主线,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教育背景量身定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发挥好科研教学优势,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投入。支持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通过开展一些创业讲座、知名企业家讲堂、创业网络大赛等形式,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发挥好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软件加强对创业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使每一位毕业生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用足、用好创业政策。此外,高校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积极聘请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和优秀创业者为学校开设创业讲座,为大学生传授创业实践经验,弥补校内创业师资创业经验不足的缺陷,使他们成为学校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企业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强化创业实训

高校在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同时,更要合理地借助校外资源力量,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中,企业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技能,很多大学生在成果开发与转化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同企业实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效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机遇和舞台。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协同校外合作单位,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积极搭建一批诸如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集市等类型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训锻炼,为大学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提供重要的枢纽,使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课堂的延伸。通过与校内外单位的协同合作,让各类实训平台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多方协作、制定适应性政策、创业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创业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在企业和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训中才能够较快适应和了解创业行业的工作性质,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创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是否选择创业提供最为客观和直接的参考依据。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线,服务创业实践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部门通过整合各个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给予各类政策保障,高校创业教育才会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也就是大学生创办企业投资创业时,大学生创业门槛高、手续多、贷款难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在加大对大学生创办企业重视力度的同时,更要在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各项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从政策上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参与创业实践。要加大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在创业经营、融资、税务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对大学生创办企业“开小灶”,为大学生创业松绑。

政府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对大学生创业的片面认识,支持高校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鼓励高校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引导一批高校积极构建创业型大学,实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与组织转型的协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主体的责任,加强政府与学校的合作,保障校企合作项目和产学研项目顺利进行。

(四)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主线,鼓励创新创业

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创业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创业者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能够获得创业成功。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志趣驱动是大学生创业的本质。如果创业的学生自己都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创业成功的意志和信念,或是缺乏对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好的创业愿望也实现不了,而高校、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任何努力都可能是白费功夫。因此,成功的创业不仅需要科学教育体系,更需要创业者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之努力拼搏。高校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之中,通过积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等,点燃他们的创业激情。高校要积极实施弹性学分制、放宽学生休学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制度。

大学生要在接受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的同时,自身更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创业能力,为成功创业打牢基础。

三、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受制的因素还比较多,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而合作主义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各种创业教育资源,建立起集合高校课堂教学、企业社会实践、政府引导帮扶和个人自主学习为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突破了高校原有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可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地方政府可以提高青年创业比例,拓展地方就业岗位;企业则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开展扶持和实践教育,扩大自身知名度,做好人才储备。通过汇聚各方培养合力从而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