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畜牧渔业正文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 投稿马汝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44次
  • 评分4
  • 76
  • 0

金振华?

(黑龙江省红色边疆农场畜牧科 164321)

1 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应激是猪只机体对外界或者是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应激是机体对所有要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应答。和刺激源关系小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在集约化饲养方式的生产中,影响猪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越来越多,会导致猪只免疫力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功能增强而合成代谢能力却下降,性机能发生紊乱,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综合症。所以,猪咬尾症其实就是应激综合症的病理表现,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

2 诱发猪咬尾症的应激源?

猪咬尾症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损伤前期,特点是一只猪轻轻地吸吮、咀嚼另一只猪的尾巴,被咀嚼猪只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然后进入损伤期,猪尾巴被咬伤、出血,被咬猪开始反抗并进行逃避。 ?

同个圈舍内饲养的猪只品种不同或者是品种相同但却在体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常会引起猪只互咬。个体间存在差异较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情况。?

猪舍的环境条件比较差,不符合正常生理机能,会导致猪只产生不适感或者因为休息不好,从而出现啃咬的情况;光照太强会使猪只处于兴奋状态而表现烦燥不安,同样会出现咬尾表现;仔猪特别活泼好动, 而如果生活环境单调,就会互相玩弄耳朵或者尾巴,严重时会出现食肉癖。?

舍饲饲养方式导致生长猪仅能依靠饲料供给所需要的营养。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低,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导致咬尾。?

猪群中地位低的猪只得不到槽位;猪群密度太高以及同栏猪数量大,从而导致秩序混乱;槽位及饮水器供给不足,采取地面喂食的方式进行饲喂;猪只进行频繁的活动,不能充分休息,因荷尔蒙的刺激,会使猪只的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差或者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都能诱发咬尾症。?

猪只感染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钙、磷、铁等,会引起营养代谢紊乱,诱发猪只互咬。有的猪只尾巴被咬伤以后,会波及整个猪群。猪感染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皮肤受到刺激而烦燥不安,在舍内不断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出现渗出物,诱发其他猪出现咬尾表现;猪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发生咬尾现象。?

3 预防措施?

培育抗应激品种。咬尾情况多出现在长白猪、哈白猪群众,而民猪很少发生。所以,猪只品种不同,对应激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将应激敏感猪只淘汰,建立抗应激猪种群。可以采用氟烷测验,将氟烷阳性个体从猪群中剔除,经过几个世代,应激敏感个体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改善饲养管理,满足猪的营养。当猪群出现咬尾现象时,要及时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对营养不足的部分,特别是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避免诱发咬尾症。?

合理组群,尽量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采食等方面相似的猪进行组群饲养。依照猪舍设备、饲养密度以及方式等因素确定猪群的猪只数量。分群饲养以后,保持猪群的稳定,但是疾病或体重差别大,体质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的要加以调整。?

仔猪出生当天,就要在距离其尾根大约1cm的位置,用钝口剪钳将其尾巴剪掉,涂上碘酊。或者是在仔猪出生的1~2d内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其尾下1/3处连续钳2次,距离大约0.4cm,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压扁血管和神经,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部下1/3即可自然脱落。这种断尾方法简便,不易出血、不发炎,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的控制咬尾症发生。?

除此之外,要将饲养员固定,无关人员不可以参观猪场,禁止猪场有其他动物进入。育肥的杂交仔猪应该去势,不但能够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还能防止发生咬尾。及时在猪群中挑出具有咬尾恶癖的猪只,采取单圈隔离饲养的方式,也可以给其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隔离被咬伤的猪只,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上碘酊,避免化脓感染。咬伤严重的猪只,可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的种类以及发育规律,定期给猪群进行驱虫工作,避免因为寄生虫而诱发猪只出现咬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