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琳勇,胡显奇,安立萍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由猪附红细胞体即猪嗜血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该病有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且表现症状存在不同。慢性感染的病猪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繁殖障碍、轻微贫血,且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急性感染的病猪表现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无论是慢性感染还是急性感染都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间接增加抗生素使用,从而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目前,有关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和自然传播途径并未十分明确,大多数认为是血源性传播、接触性传播、媒介昆虫传播、垂直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猪在温暖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特别是夏秋两季更容易发生,这是由于此时吸血性昆虫会大量滋生繁殖。从病原特性方面来说,吸血昆虫可能起到传播作用。据报道,与未接触动物者相比,接触动物者的感染率显著升高,说明附红细胞体感染与动物接触与否有关。此外,使用消毒不严的外科手术器械和注射器也可能是导致机械性传播的途径之一。
猪附红细胞体一般以隐性感染的方式存在,当猪经受饥饿、剧烈的刺激或者是长途运输等突然而至的外界环境变化,非常容易引起继发感染。最新研究发现,猪附红细胞体不仅附着在红细胞表面,还能够侵入到红细胞内部,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未明确,不过均有可能使猪发生更为严重的贫血现象。
2 临床症状
病猪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达到40~42℃,高烧不退,呈稽留热;四肢内侧、腹下、耳部皮肤出现紫斑或发红,耳部非常明显,形成紫红色斑块后则结痂,严重时甚至全身发红,因此又将其称为“红皮病”;血液稀薄,贫血,采血后血流不止,黄疸,皮肤黏膜黄染。患病仔猪出现严重贫血,股内侧和腹下形成出血斑点后结痂,特别发病后1~5天有较高的死亡率,即使治愈也容易成为僵猪,严重影响育肥效果。部分急性感染的仔猪会突然死亡,全身红紫,口鼻流血,肛门出血;部分病猪会突然瘫痪,嘶叫呻吟,食欲废绝,四肢抽搐,肌肉颤抖,最终死亡。隐性感染育肥猪的被毛粗乱无光泽,苍白贫血,皮肤龟裂,虽然不庠,但会逐渐脱落,体况消瘦,停止生长发育。患病母猪的临床症状因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而有所不同,慢性病例不仅体质衰弱,出现黄疸,黏膜苍白,常常出现屡配不孕或不发情;急性病例不仅表现出典型症状,还容易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或形成死胎,阴门和乳房发生水肿,分娩后泌乳量降低,且因乳房炎症通常缺乏母性,即使断奶后也会出现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的现象,患病公猪不仅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还会表现性欲减退,配种后受精率降低、精子稀薄等。因此,最好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实验室检验和病理变化来确诊。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猪发现血液呈淡红色,且比正常的稀薄,不易凝固或无法凝固;皮下脂肪黄染,皮肤及黏膜苍白,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脾脏、肝脏发生肿大,出现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肠道、肾出现出血点;心包、腹腔、胸腔出现积液;心脏扩张,质地柔软;淋巴结多汁肿大,切面外翻。
4 预防与治疗
为防止猪群发生该病,关键是要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圈舍、饲养用具干净卫生,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另外,定期使用杀虫药物驱除体外寄生虫和环境中的病、媒虫害,如虱、螨、吸血昆虫等,饲养用具及圈舍场地等定期用消毒药物进行喷洒消毒,可选择0. 05%的过氧乙酸等,防止发生该病;在进行疫苗注射、打耳号、阉割、断尾等操作时,必须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用具,且及时更换医疗器械;采取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禁止在市场出售。此外,市场检疫人员必须进行严格检疫,禁止病死猪进入市场出售,不允许在疫区购买或引进生猪,避免传人外来疫源或发生疫源扩散。在该病易发的季节,可在每千克猪日粮中加45mg洛克沙砷或90mg阿散酸,连续饲喂30天,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用药治疗。病猪使用氟苯尼考能够抑制附红细胞体,用药次数少,并且迅速发挥作用,使用简便,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加之对某些原虫和立克次氏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不用再配合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一般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如氨基比林、萘普生、安乃近等,使病猪体温快速降低,尽快恢复食欲。此外,治疗该病还可选用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用药40mg,每天肌肉注射一次,连续使用4~6天,或者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0~100mg,分2~4次进行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