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畜牧渔业正文

美洲黑石斑苗种培育技术

  • 投稿张永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86次
  • 评分4
  • 58
  • 0

崔兆进1,赵海涛1,付仲1,赵春龙1,赵雅贤2,崔正桥1

(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200;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试验站,河北秦皇岛066100)

摘要:主要介绍了美洲黑石斑从胚胎发育到苗种培育的主要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养殖户培育美洲黑石斑苗种时期能够减少成本,以及提高养殖技术,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养殖美洲黑石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美洲黑石斑;胚胎发育;苗种培育

1胚胎发育

美洲黑石斑受精卵为浮性卵,无色透明、分离,呈球形。卵径为0.9~1.0mm。将收集的卵用洁净海水冲洗干净,将上浮卵用10mg/LpVI消毒5min,冲洗后,将其放入80目筛绢制作的长方形孵化网内,规格80cm×100cm×60cm。每天换水1次,光照500lx,保持充气、通风。孵化密度为30万~50万粒/m3,孵化温度21℃±0.5℃,海水盐度为25‰~32‰,pH值范围8.2~8.4。要注意应及时吸出下沉的死卵。受精卵在水温21℃±0.5℃、盐度28‰的海水中静水微充氧培育,44h53min仔鱼开始破膜。其胚胎发育分为六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具体的胚胎发育过程见表1。

2苗种培育

2.1培育设施

美洲黑石斑鱼苗种培育设施包括苗种培育池、饵料培养室、控温设施、控光设施、充气设施、水处理设施及进排水系统。受精卵孵化后,将初孵仔鱼用容器取出移入培育池进行苗种培育,培育池规格为7m×7m的方型池,海水经沙过滤(改成养殖海水经过沙滤),水深1m。移池时机应把握在仔鱼孵出的1~2d内,过晚移池将正值仔鱼开口期,此时仔鱼十分敏感,移池成活率较低。

2.2培育条件

溶解氧在5mg/L以上,光照500~1000lx,水温23℃±0.5℃,pH为7.8~8.0,盐度为23‰~31‰。

初孵仔鱼放养密度为5000~10000尾/m3,变态为稚鱼期后鱼苗1000~2000尾/m3,5cm幼鱼为100~200尾/m3。

2.3饵料系列

美洲黑石斑苗种培育饵料系列主要有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微颗粒配合饵料等。前期培育为15d,仔鱼第三日开口摄食,开始投喂轮虫,并添加小球藻为轮虫提供饵料,轮虫投喂密度5个/mL,日投2次。后期培育自第15日至第35日继续投喂轮虫,但是逐渐减少投量。第16日至第45日投喂卤虫幼体,日投1~2次,密度保持在1~2个/mL。从第16d开始添加配合饵料并逐日加量,第45日以后,投喂大型桡足类(鲜鱼虾糜等)及微颗粒配合饵料,颗粒大小应适口,每天宜少量多次。起初,每日投喂3~5次,随鱼体生长逐渐减少投喂次数。此后每隔15d需更换1次较大规格的饵料,我们主要使用鲆鲽类配合饵料。饵料投喂见图1。

2.4日常管理

前期培育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换水后投饵,后期培育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1/2。第20日开始,稚鱼摄食较旺盛,粪便较多,开始进行吸底排污,每天1次。第35~40日后有部分稚鱼开始转变成幼鱼,此时饵料以配合饵料和卤虫幼体为主,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为3/5,此阶段鱼苗规格全长达到2.2cm左右。进入幼鱼状态后死亡量减少,只是在饵料转换阶段有时会出现少量死亡,此时应改为流水,水温保持23℃,此阶段成活率可达95%,规格5~6cm。

2.5苗种出池

培育的苗种规格达到5~6cm,即可出池进入养成阶段。通常采用排水集苗法出池,操作中应避免苗种损伤。挑选体色正常、无畸形、无伤病的健康苗种用于商品鱼养殖。2011年和2012年分别培育出平均体长5.5cm的美洲黑石斑苗种20万尾和30万尾。

(收稿日期: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