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明,王君政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南美白对虾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虾类,但最近几年由于疾病的频繁爆发,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以白斑病、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等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更为突出。只有做好疾病的综合防控,才能将疾病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从而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病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疾病的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1宿主的身体状态
宿主也就是我们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其身体状态对抵御病害发生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对虾属于低等的养殖动物,其免疫系统只有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吞噬和一些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抑制和清除病原,维持对虾健康的机体,因此通过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免疫力就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具体到养殖过程中,要给南美白对虾提供充足的营养,采用高品质的饵料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免疫增强剂如寡糖、小肽、酵母细胞壁、维生素c等可以提高对虾的免疫机能,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快速生长阶段要适量添加,在蜕皮阶段还要注意添加含钙物质。
2病原
病原要引发疾病与其毒力、数量和侵入途径有关,尤其是对虾生活的水环境中有许多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数量不多,不足以引起生物发病。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病原数量可以采取向水中定期泼洒消毒剂、抗菌剂、中草药等物质加以防范,或者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使用微生态制剂并使其形成优势种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达到生物防控的目的。从感染途径上来说,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是保证饵料的质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信誉度高的厂家的饵料;若在养殖过程中投喂冰鲜野杂鱼,首先要经过消毒处理,以防止其携带病原,这一点有些养殖人员容易忽略,或者认为比较麻烦,不经处理就直接投喂,给养殖带来了潜在风险,因为冰鲜野杂鱼中很可能携带一些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原,对虾在摄食野杂鱼时就摄入了病原;在虾苗运输和放苗过程中小心操作,避免因为损伤而给病原菌提供侵染的机会,另外还要注意工具和食场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由于南美白对虾发病多为综合感染,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体表有寄生虫感染,同时伴随着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因此在防控时不仅要杀虫,还要注意杀菌和控制病毒。
3环境
对虾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虾先养水”是我们所熟知的,水环境的好坏主要是通过水质指标和水色来显现的。投放虾苗前首先要先培水,用无机肥或者有机肥进行肥水,待良好的水色培养起来后再放苗,培不好水坚决不放苗;养虾过程中要维持好水生态系的稳定性,良好的水色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操作中要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另外,虾池水不能过浅或者过深,应保持在1.5 m左右,过浅水环境变化过大,容易引起倒藻,过深易形成温跃层,对流后造成缺氧。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经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大雨、闷热、连续阴天等异常天气及时做好防范措施。闷热阴天气压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弱,容易缺氧,应及时做好应对;高温多雨的季节,雨后天晴温度的突然变化容易引起倒藻,倒藻之后藻类分解产生毒素,同时大量耗氧,极易造成对虾的大量死亡,相关处理措施是解毒和增氧,同时使用底改产品和微生态制剂改善底质,在此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对对虾造成很大的应激反应,可以服用复合多维等产品抗应激,同时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对虾免疫能力。
由于对虾主要在底部生活,底质环境直接影响着其机体健康,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的残体沉到底部引起底质败坏,应注意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底改产品分解池底的有害物质,给对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池底的主要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物质的积累,归根到底还是溶解氧不足所导致的,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可以有效避免底质中有害物质的积累,使对虾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这时候对虾不易生病,也就间接达到了疾病防控的目的,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更应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要进行池底曝晒,有条件的最好翻耕,将池底的有机质和耗氧性因子全部分解掉,这也是疾病防控的重要一环。
清塘可以有效杀灭塘底和水体中的多数病原和敌害生物,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清塘采用的方法有生石灰清塘、含氯消毒剂清塘和茶籽饼清塘,生石灰和含氯消毒剂主要是杀灭病原的,茶籽饼主要是清除野杂鱼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养殖人员根据生产需要和成本预算来决定。
综上所述,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病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恶劣条件下有害物质积累导致宿主免疫力低下,病原大量繁殖时才会引发对虾疾病的发生,因此只要保持良好的底质和水质环境,提高对虾的免疫力,病原就难以大量繁殖起来,疾病就可以控制住,就可以不使用或少使用药物,实现生态养殖,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