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畜牧渔业正文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96次
  • 评分4
  • 62
  • 0

郭金龙1,孙桂清1,赵振良2,周军2,李怡群2,张海鹏2

(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200;

2.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 秦皇岛066200)

摘要:根据2013年6月本底调查中海域环境、饵料生物及敌害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现状,进行了牙鲆增殖放流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环境条件符合牙鲆增殖放流要求,其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均在牙鲆生长适宜范围内。海域牙鲆主要饵料生物量平均值约580 kg/hm2,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可为牙鲆放流苗种的存活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牙鲆仔稚鱼敌害生物种类主要是口虾蛄和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分别为134 ind./h和16 ind./h,但因主要集中在离岸较远区域,对牙鲆放流苗种的危害不大。调查海域适宜进行牙鲆增殖放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郭金龙(1964.3-),女,本科,高级水产工程师,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首席办秘书。“郭”<guojinlongqhd@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6.00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及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呈现逐年衰退趋势,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及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中央及地方财政加大了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增殖放流工作在我国沿海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为更好地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持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项目,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其中的“渤海牙鲆放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部分,“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主要目的是查清放流海域水环境、生物环境和渔业资源现状,以评价牙鲆增殖放流的适宜性。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时间与站位

本底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27日至29日,调查海域为秦皇岛海域和部分唐山海域,西起滦河口、东至山海关,调查面积约5 000 km2,共设调查站位12个。见表1,图1。

1.2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水环境调查、生物环境调查和生物资源调查三部分。水环境调查包括水深、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及对放流牙鲆苗种损害较严重的网具、纳水情况,并对水域环境放流的适宜度进行评价。

生物环境调查包括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分析放流品种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调查海域饵料丰富度进行评价。

生物资源调查包括调查海区生物资源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分析自然种群与放流品种的食物关系,评价敌害生物对放流种类的影响。

1.3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以《海洋调查规范》(GB17378-1998)为标准。具体如下。

1.3.1水域环境调查水温采用电子水温计测定、盐度为采集海水水样后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测定、水深采用探鱼仪、底质用采泥器采样后分析确定、透明度用透明度板测量、pH与溶解氧为采集海水水样后室内化验。

1.3.2生物环境调查浮游动物:采用中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样,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室内鉴定分析。底栖生物:用抓斗采泥器采样,采样面积0.05m2,每站采样2次。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室内鉴定分析。

1.3.3生物资源调查以单拖网采样,每个站位拖网30 min,拖速3 kn左右。在船上分析和记录每站渔获物的种类与数量,不能现场测量的,保存好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2调查结果

2.1水域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底质为沙或泥沙,水深在11~26.3 m之间,平均水深20.5 m;海水透明度在1.5~2.0 m之间,平均1.8 m;水温范围14.4~17.6 ℃,平均水温16.0 ℃;盐度范围31?08‰~31.93‰,平均盐度31.67‰;pH范围7.35~8.0之间,平均7.78,属正常范围;溶解氧在7.8~9.0 mg/L之间,平均值8.0 mg/L,属正常范围,适宜牙鲆生长。

2.2生物环境

2.2.1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组成及分布情况:共采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桡足类13种,水母类5种,浮游幼体5种,其他箭虫类和夜光虫各1种。总平均生物密度为24 500个/m3。其中夜光虫密度最高,为17 522个/m3,占71.51%,其次为桡足类,6 869个/m3,占28.04%;其他合计109个/m3,占0.44%。 生物密度最高的是第11站位,为54 440个/m3;最低的是5站位,为102个/m3。

生物量及分布:该海区的浮游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3。最高的是09站,为7.492 g/m3;最低的是08站,为0.27 g/m3。

2.2.2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共采集到50种底栖动物,分别隶属纽形、环节、软体、节肢、腔肠、棘皮和头索动物七个动物门。其中生物种数最多的是环节动物,为26种,占全部种数的52.0%;其次是软体动物12种,占24.0%;节肢动物7种,占14.0%;棘皮动物2种,占4.0%;腔肠动物、纽形动物和头索动物均为1种,各占2.0%。

密度组成: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密度为321个/m2。其中环节动物密度最大,为165个/m2,占51.40%;其次为节肢动物113个/m2,占35?20%;软体动物33个/m2,占10.28%,棘皮动物6个/m2,占1.87%;纽虫动物2个/m2,占0?62%;其他腔肠动物和头索动物均为1个/m2,占0.31%。

生物量: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35.95 g/m2。其中环节动物生物量最大,为13.04 g/m2,占36.27%;其次为纽虫动物10.22 g/m2,占28?43%;节肢动物8.92 g/m2,占24.81%,软体动物3.63 g/m2,占10.10%;其他动物0.14 g/m2,占0.39%。

2.2.3饵料生物水平评价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中指定的评价标准,进行饵料生物水平评价,标准见表2。

本次底栖生物量(采泥)平均为35.95 g/m2,评价等级为Ⅳ,丰富;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为主要饵料生物,生物量平均值约为580 kg/hm3,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高水平。

2.2.4鱼卵仔稚鱼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6种,隶属于2目4科,其中石首科2种(小黄鱼、白姑)、鲱科2种(斑鰶、青鳞),分别占33.33%,其他鲅科(蓝点马鲛)和带鱼科(小带鱼)各1种,分别占16.67%。

共采集到仔稚鱼2种,隶属于2目2科,杜父鱼科(松江鲈)和鰕虎鱼科(鰕虎鱼)均为1种,分别占50%。本次调查未采集到牙鲆的卵或幼体。

垂直拖网鱼卵密度范围为0~49.02 ind/m3,均值为5.79 ind/m3;水平拖网鱼卵密度范围为0~0.42 ind/m3,均值为0.10 ind/m3。垂直拖网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76 ind/m3,均值为0.06 ind/m3;水平拖网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03 ind/m3,均值为0.003 ind/m3。

2.3生物资源调查

2.3.1种类组成秦皇岛海域放流区采集的游泳动物16种,其中鱼类9种,分别为赤鼻棱鳀、方氏云鳚、黄鲫、尖尾鰕虎鱼、叫姑、六线鱼、裸项栉鰕虎、绵鳚和小黄鱼;甲壳类5种,分别为葛氏长臂虾、褐虾、口虾姑、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头足类2种,长蛸和日本枪乌贼。

2.3.2生物密度组成站位平均数量为615尾/h,其中鱼类为154尾/h,占25.04%;虾蟹类430尾/h,占69.92%;头足类31尾/h,占5.04%。

2.3.3生物量组成站位平均生物量为7.31 kg/h,其中鱼类为2.19 kg/h,占26.96%;虾蟹类4.2 kg/h,占57.45%;头足类为0.92 kg/h,占12.59%。

2.3.4敌害生物放流区主要游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生物密度为134 ind/h,占整个渔获尾数的59%,其次为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为16 ind/h,占7.0%。

牙鲆属于凶猛肉食性鱼类,其成体几乎没有天敌。由被食者引起的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稚鱼期,此时较大个体的牙鲆、六线鱼和杜父鱼等都是牙鲆仔稚鱼的主要捕食者,特别是由种内相残引起死亡较多,谢忠明等2004年研究发现,先伏底的30 mm以上的牙鲆稚鱼,常常将后伏底的10~15 mm的稚鱼当成饵料捕食掉,尹禄阁2008年调查发现,捕食褐牙鲆苗种的敌害生物主要有:天然牙鲆、黑鮶、六线鱼、鲬等[1-2]。本次调查并未捕获到天然牙鲆,鲬虽有捕获,但是数量很少,对放流牙鲆幼苗危害较小。

3评价及结论

在本次本底调查中,尽管未捕到牙鲆亲体及鱼卵仔稚鱼,但是在此之前的4月下旬,在近岸的小型牙鲆专捕船能捕到怀卵亲鱼,表明自然种群是存在的,只是因种群规模小,拖网取样的随机性强,不易捕到。

调查海域的水温、盐度均在牙鲆的生长适宜范围之内。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放流区的溶解氧、pH值和透明度,均在海水的正常值范围内,所调查海域环境条件符合牙鲆增殖放流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底栖生物量平均为35.95 g/m2,评价等级为Ⅳ,丰富;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为主要饵料生物,生物量平均值约为580 kg/hm3,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丰富的基础饵料将为牙鲆放流苗种的存活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在生物资源调查中,共捕获游泳动物16种,其中鱼类9种,甲壳类5种,头足类2种,种类以地方小型游泳动物为主。从生物量组成来看,以口虾蛄为主,生物密度为134 ind/h,占整个渔获尾数的59%,其次为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为16 ind/h,占7.0%。口虾蛄和尖尾鰕虎鱼可以捕食牙鲆放流幼苗,因尖尾鰕虎鱼生物量较少,对放流苗种危害较少;虽然口虾蛄数量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离岸较远区域,放流点口虾蛄数量并不是很大。

综上所述,秦皇岛海域的环境条件能满足牙鲆增殖放流的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殷禄阁.牙鲆的增殖放流技术[J].河北渔业,2008(07):25-48

[2]唐启升,韦晟.渤海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的敌害生物及其对增殖种类的危害[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99-206

(收稿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