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基于储蓄存款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变化的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7
  • 阅读量7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和逐渐的改革,可供选择的家庭理财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2009-2014年家庭理财结构中储蓄新增数额占总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设计了一个新的储蓄率。通过分析新储蓄率指标的变化,首先,验证我们的理论预期,即储蓄率和宏观经济的好坏是否存在直接关系,其次,研究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15年间,我国储蓄理财的观念有没有发生转变,最后,对家庭理财中储蓄占比的结构进行评价,并且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储蓄存款;新储蓄率;家庭理财


  21世纪以来,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家庭个体,财富均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家庭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观念也日益成熟,投资目标逐渐多样化,并且开始实现分散化投资。但类似国债、现金、储蓄存款、购买房地产等传统化的投资,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其中,储蓄存款是我国最古老的金融产品,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首要选择。家庭理财中选择储蓄存款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性高,流动率大,且操作简单,类型比较多。在我国这种基本国情之下,储蓄存款占总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非常大。在本文之中,将要通过对储蓄率的分析,验证家庭储蓄是否跟宏观经济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以及在经济不断发展历程中,我国保守的理财观念是否有改观,进而对现在理财结构进行评价,给出最终的储蓄存款合理配置的建议。


  一、新储蓄率计算方式


  为了精确储蓄率,采用公式:储蓄率=(家庭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值/可支配收入),其中可支配收入=(农村人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人数*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


  二、基于新储蓄率的分析


  1、新储蓄率与宏观经济关系


  分析计算出的新储蓄率,本文发现在2005年以前,储蓄率随着GDP增长率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家庭由原先的收入只能够支付日常消费到开始不断地积累财富。随着财富的增加,家庭快开始有了理财的观念。而首选的理财方式便是储蓄存款,所以在此期间储蓄率不断的上升。而且储蓄率的增长幅度大于GDP的增长幅度,说明此时家庭的边际储蓄率是上升的。


  而在2005年以后,储蓄率和GDP的增長率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2006年和2007是经济超高速发展的两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2%以上。由于实体经济的带动,股票市场出现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也因此使很多人将钱投入股票市场,带来的效应便是储蓄率的下降。在2007年牛市最火爆的时候,储蓄率由2006年的21.78%下降为9.78%,到达了历史的最低水平。而股票市场遵循“盛极必衰”的规则,随着2008年熊市的到来,人们在经受了股市大幅度跳水以后,对风险进入极端的恐惧时期。很多家庭在此开始选择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此时安全对于投资家庭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2008年储蓄率到达了历史的最高点34.86%。而时至今日,家庭理财的储蓄率的大致趋势是下降的,其中也不乏小波动。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产品的创新模式增多,家庭投资者从之前的风险恐惧中慢慢走出来,开始更加合理的调整自己的理财结构,既不会将全部的资产投资于股票这种风险资产,也不会因噎废食而全部投资为储蓄存款。


  综合来看,储蓄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拐点”。在拐点之前,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日常消费衣食住行,所以很少有闲置资金进行储蓄,这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累积,储蓄率不断上升。在拐点之后,也就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庭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金融产品品种多样化,家庭理财观念开始日渐成熟,储蓄率逐渐降低,通过分散化投资规避风险和享受收益。


  2、储蓄观念的转变分析


  此期间观念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财富慢慢积累、理财观念渐渐形成的阶段,此时已投资于储蓄存款为主,占到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而在第2个阶段,一般家庭会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财观念。从计算得到的储蓄率来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开始有30%左右的份额用于新增储蓄。用于新增储蓄存款的可支配收入随着危机的过去慢慢下降,说明很多家庭经过风险以后形成了比较健康合理的理财观念。到14年的时候,新增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了除2007年以外的最低点,说明与2007年家庭疯狂投资股票市场减少新增储蓄相比较,2014年的家庭更倾向于分散投资,较少的一部分继续用来储蓄投资,其余分散于别的理财方式。


  众多分析表明我国储蓄率依旧过高,但是在本文新的储蓄率衡量手法下,我国的家庭理财的观念无疑已经发生了转变,且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家庭观念更为成熟。


  三、评价和建议


  在本文提出的新储蓄率的计算手法可能一定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储蓄存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在积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储蓄观念有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每个家庭不管穷富,都得有自己的理财规划。长久以来,我国都是作为一个高储蓄率、保守型消费的形象出现,其主要原因有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对各种理财产品的认知不足。以后的家庭理财规划中,居民可进一步减少储蓄存款的比例,通过媒介或是专门的课程了解理财知识,形成完整而又健康的理财观念,给自己的理财目标设定合理的结构,以妥善打理财富,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于思源(1991~),女,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