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
(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为此不少实体行业和企业正处茫然或者阵痛阶段,导致经营不同程度呈现停滞乃至恶化现象,由此引起我国整个金融业开始出现“感冒”症状。自进入2015年以来,银行外部环境丝毫未见好转迹象,整个银行业信贷风险仍呈现快速化、大额化、扩散化趋势,存在从局部严重区域向其他区域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传导、从制造业向贸易领域传染、从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传染的趋势。如果经济仍难以走出低谷,风险蔓延可能加剧,银行不良信贷攀升压力将持续加大,为此需要引起中国金融业高度警觉和重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信贷风险控制、转化和处置机制与做法,顶住压力、抗住风险,从而积累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奠定未来中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根基,并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大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银行信贷;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1-02
一、当前我国银行业贷后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信贷业务的先天性不足导致贷后管理难度加大,风险防控效果变差
纵观国外先进银行,总是将贷前调查工作做得很细、很深、很透,然后才进入信贷审批阶段,而我国银行业,却普遍存在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导致贷后风险频发;加上不合理的贷款产品结构设计,导致企业现金流与借款偿还不匹配,出现逾期;还有过于倚重抵押、股东实力等风险缓释,但风险隐患仍然存在,最终导致出现贷款损失等。
2.因为绩效无直接体现,重贷轻管普遍存在
因贷后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人们通常对贷后管理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贷后管理是一项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需要开拓性、创新性,因此在贷后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安排和贷后管理成果等方面不予研究和重视,缺乏对贷后管理成果的科学考核,导致贷后管理人员缺乏做好贷后管理的工作积极性,普遍存在应付了事现象,没有真正起到贷后管理应有的风险防控积极作用。
3.职责不清,界限不明,导致贷后管理工作难以真正落实
就我国银行业贷后管理现状看,承担贷后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工作内容及范围等虽有所不同,但却普遍存在贷后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的机构是贷后管理单独由客户经理或信贷经理独自完成,也有的是由信贷经理和客户经理共同完成。还有不同岗位人员对贷后检查的广度和深度把握不同,贷后检查结论也不同。贷后管理主体不统一,贷后管理职责不明确,标准不一致,导致贷后管理责任与成效无法界定,贷后管理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和有效实施,大部分流于形式。
4.缺乏健康持久的风险文化理念,风险前瞻性、有效性不足
突出表现在绩效考核的导向导致了各基层机构片面追求信贷指标的市场份额或占用率,短期利益的追求却忽视了对信贷项目风险的客观冷静思考与分析,导致风险前瞻性、有效性不足,因此越来越多出现了“当年发放当年不良”的低级金融现象。
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建议
1.信贷经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确保贷前调查工作质量
首先基层机构在选拔和配备信贷客户经理时,应坚持高标准,包括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应当作为一项基本前提。同时在具体选择客户时,信贷经营人员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客户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进行全方位风险评估与分析,然后充分考虑客户和银行双方利益,设计恰当的信贷产品组合及其严密的贷款扶风险缓释措施与条件,实现风险控制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发生将损失降到最大化。
2.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业务结构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过于集中的业务结构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银监会已多次警示,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低估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高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盲目提供融资。当前,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在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加大、进而影响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要 的关系,防止由于追求过高收益水平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在公司客户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适度增加住房按揭和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优化保障措施,针对经济下行期联贷联保和担保圈风险快速蔓延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抵质押类贷款占比,优先选择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物,降低信用类和保证类贷款占比,高度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降低风险敞口。把好实质性风险关口,严格授信审批,坚决守牢信贷风险底线,坚决拒绝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贷业务。控制贷款总量,对于部分扩张过快、融资冲动强烈的大型客户,要适度控制授信规模,原则上不做第一,防范部分客户过度融资风险;特别是在民营企业的授信中,初次合作时要合理控制授信(下转236页)(上接231页)规模,审慎支持,达到一定金额的贷款项目要积极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分散风险;同时,要避免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盲目降低信贷业务底线,将我行风险缓释条件不低于同业作为开展信贷业务的基本前提。
3.建立较科学的贷后管理过程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分析,贷后管理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也最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点,所谓资产保全仅仅是最后一个迫不得已的环节,但实际损失已经形成。实际上,实践证明,只要认识到位,将贷后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做透,措施得当、应对有力,很多风险事项和损失是可以预知、可以防范、可以化解的,因此客观上银行贷后管理工作是创造安全、创造效益所不可无视的重要一环,其地位与作用应与信贷投放同等。因此,银行内部的奖惩考核制度应充分鼓励和体现信贷人员的贷后全过程管理的工作质量,加强贷后管理奖惩力度,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做好贷后各阶段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信贷人员树立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的行为理念。
4.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促进贷后管理工作有效性
准确识别风险,及时揭示风险,是衡量贷后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要求贷后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较为丰富信贷工作实际经验和风险识别思维,从而提高贷后管理精细化水平;要完善贷后管理各项规定,明确各角色人员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的规定动作,确保贷后管理顺畅、有效实施;要加强信贷管理工作检查力度,确保贷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客户走访频率,关注客户日常经营状况和资金流向,可借助互联网工具及时关注客户涉及民间借贷、担保圈风险等负面信息;要高度重视完善和更新客户重要资料和档案,确保信贷管理基础信息有效性;要借助技术手段重点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和重点客户的非现场风险排查力度,发现潜在风险或不利变化,立即启动预警处置措施,防范风险于未然。
5.坚持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
现阶段,对中国银行业来讲,信用风险仍是主要。如何实现信贷业务规模发展与和风险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对各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真实考验。当前,受世界经济脆弱和国内经济下行等-贷文化理念,将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主动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重新审视和适当调整信贷经营发展策略,将强化风险防控、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作为当前经营管理的头等大事。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下,风险防范不仅不影响业务发展,还有利于促进业务发展,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扩大资产业务规模,防止当期利润用于支付滞后的风险损失。信贷增速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信贷结构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吻合,信贷投放要以满足客户有效需求为基本原则,把握收益与风险的平衡,避免非理性信贷增长,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辛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