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聚焦利率改革一年考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10-10
  • 阅读量717次
  • 评分4
  • 89
  • 0

本刊编辑部

7月10日,周小川行长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说,央行认为利率市场化在两年之内应该可以实现。此时,距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近一年。梳理一年来围绕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可谓力度空前,但也伴随诸多质疑声。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央行传递的信息表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稳步前行。

配套措施是关键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则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则暂不作调整。在贷款利率放开之后,为存款利率放开的“临门一脚”所做的各项铺垫和配套政策亦紧锣密鼓地推出。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设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协调日常工作。这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轨道。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完善与创新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银行监管显得十分必要。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稳定的时候,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若出现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单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手段,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表外业务不断丰富,理财产品市场迅猛发展,导致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都有所上升,银行需要相应地增加资本拨备以覆盖新业务产生的新风险,而同时监管部门也应提升风险监管方法,在更加全面的风险监管视野下履行监管职能。

中央银行在致力于制定较为合理的基准利率的同时,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将监管重点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不断强化监管协调和合作,将监管方式从传统的事后检查、补救转向事前预警、预防,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传递。以逐步适应金融市场产品日益多元、丰富,跨业经营的迹象愈发明显的金融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健全自主定价自律机制

2013年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会议通过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指引》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规则》,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会议选举了首任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主任委员。

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在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央行2013年10月25日宣布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生成。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贷款基础利率是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的参考基准,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各银行可以根据客户风险程度自主定价,客户也可以根据资金情况评估筹资成本。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加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是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通过立法建立的,在投保机构出现倒闭、破产等规定情形时,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一般由投保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缴纳保险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置措施维护存款保险基金安全。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须要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商业银行退出机制两大体系来“护航”。当前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依然依靠利息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加,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很关键。同时,商业银行作为微观市场主体,优胜劣汰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退出机制是给商业银行增加一种约束,使得银行自行承担从事风险业务的后果。目前我国面临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制尚不健全、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银行市场退出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另外,还应积极解决包括明确退出的法律框架、退出后不良资产的处置、个别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问题,同时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使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符合市场规律。

实践表明,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让储户、投资者对未来都有稳定的预期,有效防止银行挤兑;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市场约束,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有利于稳妥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和中小银行,为培育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创造条件;有利于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形成多方面的监管合力与制衡,增强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关于支持金融稳定和改革部分称:“中方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包括出台银行处置条例。”此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周小川行长首次提到存款利率市场化时间表:“存款利率放开肯定是在计划之中。我个人认为,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同业存单发行交易稳步推进

对于银行而言,在贷款利率放开后的一年里,同业存单的发行是其中最大的亮点。2013年年中的银行“钱荒”造成的影响巨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可以说是在“钱荒”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政策。

2013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同业存单业务,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发展。12至13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分别发行了首批同业存单产品,发行总量为340亿元,期限涵盖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今年以来,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迎来大举扩容,相继有数十家股份行、城商行、农合行及外资行加入同业存单发行队伍。据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统计,截至7月18日,已有25家银行发行了同业存单,发行金额累计达2010.7亿元。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行同业存单能使商业银行进行相对较长时期的流动性管理,做好关键时点的流动性规划;对货币市场来说,发行同业存单有利于市场利率的稳定,避免货币市场利率在季末年末出现大幅波动。

利率市场化提速

互联网金融倒逼利率改革

除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实施之外,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受到以互联网理财产品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推动。自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随着理财产品的兴起和发展,现有的利率体系及存款利率管制的格局受到很大冲击。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具有比较明显的替代效应,对商业银行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提到利率市场化进程,就不得不提到风生水起的“宝宝们”。去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上线,着实让整个金融业吃了一惊,截至今年3月31日,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目前余额宝的用户数量早已超过1亿户。由于余额宝类的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率远超出银行的活期存款,大量的居民活期储蓄正在从商业银行流向“宝宝军团”。较高的收益使得大量活期存款从银行流入货币基金,尽管货币基金仍然以协议存款名义存在于银行体系内,但是在让投资者获得相当于活期存款十几倍收益的同时,对商业银行存款管理和资金调度冲击巨大,倒逼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可以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是在中国存款利率尚未完全放开,金融产品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崛起的。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造成了银行揽储成本上升。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成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助推器。

民营银行破冰前行

谈及民营银行的现状,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现状来看,373家主流商业银行中95%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属于民营银行;在144家城商行和212家农商行中,仅在江浙一带有14家小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在主流商业银行体系中仅占5%。而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与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也占到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95%。

银监会在两会上宣布首批5家民营银行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试点,浙江获得2家试点名额。试点采取共同发起人制度,每家试点银行至少有2个发起人。按照披露的10家参与试点民企名单,浙江的2家民营银行分别由阿里巴巴和万向控股及正泰和华峰集团联合筹建,试点银行工作将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10家民营资本参与。

在以主流银行为主的市场上,民营银行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打破银行业垄断,形成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的合作与竞争。管理层希望借助民营银行这一创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试点和政策公布以后,特别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以后,很多民间企业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能够抓住机会创造二次财富。这样将会形成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竞争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改善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市场。

从发展前景看。民营银行最独特的地方就是自主运作,不受政府干预,这也是它的优势。但是想要发挥这一优势必须要结合健全的信用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监管体系才能良好运作。民营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希望成为一股活泉,能够浸润不同层次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早就有专家担心,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冲击,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在存款实际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子过大,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动荡。大银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以致力于扩大中间业务,而中小银行创造非利息收入的优势不及大银行。

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博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早间第一资讯》节目中称,从经营战略来看,民营银行需要在成立和发展初期,尽量避免与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展开正面竞争或开展“阵地战”,而是应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大银行开展局部区域的“游击战”。他指出,高度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会使民营银行未来体现出更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其资金来源会更为集中,差别化也比较明显,资金运用的针对性更强,更强调用信息和资产管理的优势加强对于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的服务。

7月25日,银监会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筹建申请,分别为:腾讯、百业源、立业为主发起人在深圳市设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在浙江省温州市设立温州民商银行和以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在天津市设立天津金城银行。三家民营银行逆势破冰,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三家民营银行的破冰筹建,对于构建多元、立体的金融体系,促进民生金融发展,为中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支持提供了更多选择,对此,各界均在拭目以待。

上海市实现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7月24日发布消息称,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符合预期。自6月27日起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从自贸试验区扩大到上海市,近一个月来的市场监测情况表明,外币存款市场量价平稳,改革试点效果符合预期。

从外币存款利率看,7月22日,在沪主要中资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活期和3个月以内主要期限档次美元存款的挂牌利率平均为0.05%和0.2%,与政策实施前持平,挂牌利率基本稳定。从外币存款总量看,截至7月20日,上海市外币存款余额(折算为美元)为796.6亿美元,较6月末增加了26.3亿美元。外币存款总量增长平稳有序,改革试点的扩大没有引发跨区域的资金转移。从外币存款分布看,主要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引发存款结构的大幅变动,有利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各地金融改革衔枚疾进

截至2014年2月15日,国内共有五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分别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云南沿边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上述五大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定位与功能主要如下:截至2014年2月15日,国内共有五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分别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云南沿边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上述五大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定位与功能主要如下:

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自2013年7月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以来,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时机、效果和风险的争论已甚嚣尘上,改革后的效果自不待言,风险主要是短期内利率高企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近一段时间来,金融改革遇阻的说法又起:利率、汇率改革最后一公里裹足不前,且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没有必要继续推进抑或择机再推进。

改革总会伴随争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关于央行将按照时间表推进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应该可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表态不仅有平息争论的意味,更向市场表明央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更不能推倒重来,面对种种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可谓空前,又当此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之际,相关部门的谨慎是可想而知的。但改革就要承担风险,因风险而畏手畏脚,裹足不前,贻误改革时机,任由问题累积,也非有担当政府所应为。

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但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它们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配套措施能有效改变我国金融资源分配结构,从长远看,有利于降低整体利率水平和社会融资成本。据央行人士介绍,利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配套的金融市场建设,两者应该同步推进,但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建设是重点,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逐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健全利率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最终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与利率市场话改革相关的问题是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问题,赞成者认为这是利率市场化前提,否则因竞争失败导致的金融机构挤兑很容易演化成系统性风险,反对者则认为这会引发道德风险,在某种意义上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扩大自身的风险偏好。对于这个争论,相关人士指出,应先厘清围绕金融机构破产的认知,进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晰破产处置程序,打破刚性兑付认知误区,进而将政府从对国有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市场主体待遇的平等化,才是长久解决之道。

对于坊间关注的上半年中国金融数据显示出中国货币金融指标超预期而工业增加增长缓慢的情况,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对此做了解读:金融和经济不一定完全同步,经济有时候滞后金融3~6个月,有时候甚至滞后1年或2年,所以不能用短期数据波动硬套经济。他做了比喻,宏观调控在某种意义上像人工降雨,需要的是100毫米降雨量,可实际上有可能90毫米,也可能110毫米。又比如西城区最需要,最好都给西城区,东城区全不要,但现实中很难做到东城区一点都没有。当然有些人认为,不需要人工降雨,随便它去,干就干了,总有一天会下雨的。但在实际中,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实行的,还是需要人工降雨。还是需要调控,我们的调控只要基本上在预期的区间,就是合理的。他表示,经济增长放缓有多重因素导致,不能因经济增长放缓而否定金融改革,央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市场观点不一,有论者认为中小企业面对陡升的利率,融资成本将急剧上升,有论者则认为受到重压的将是长期享有低利率优势的国有企业,随着其势力范围的萎缩,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下降,成长空间则会倍增。

盛松成认为,我国的企业融资成本确实不低甚至说比较高,但要考虑到这和我们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增长情况都有关。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金融市场的利率总体来讲在全面下降,截至2014年7月11日,3个月SHIBOR为4.74%,较年初下降83个基点;7天回购利率为3.77%,较年初下降122个基点。5年、7年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为3.96%、4.08%和4.12%,分别较年初下降55个、53个和49个基点。5年、7年、10年的国债市场的利率,比年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人民银行抽样统计显示,5月末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8个基点。其中,小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7个基点;微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9个基点。

盛松成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根本要义是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金融改革重点之一。近年来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特别是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存贷款的替代,间接削弱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如果不加紧推进利率市场化,市场会继续寻找突破口,市场利率反而会长期高居不下。未来如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或取消限制,存款利率将会走高,逐步趋近理财产品收益率,而理财产品收益率等市场化利率受到存款冲击将会有小幅下降,社会整体的利率水平可能会回落。

融资成本高确实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它需要各方面多管齐下逐步解决这一问题。降低融资成本包括短、长期政策组合,仅仅依靠货币金融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贵问题。解决融资贵问题,需要有长效机制。中小企业融资是否一定要靠银行,在关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如何通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来分流企业融资压力等等,都是待解命题和更可为的突破方向。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市场也有争论,一方认为资金链吃紧的房地产商会饮鸩止渴对市场利率形成哄抬效应,进而加大资产泡沫,一方则认为高利率会压垮房地产泡沫,进而危及实体经济。因此,双方共同的结论是面对房地产泡沫,利率市场化存在风险。针对这个问题,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该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如何看待及处置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利率高低不是主要原因,而对泡沫的消化也需要相关各方戮力求解,综合治理,不宜在利率上多做文章,既无需以利率市场化来戳破泡沫,更无需以人为低利率来维系泡沫。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在推行中不能操之过急、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畏首畏尾,而是将利率改革所可能引发风险作为系统改革的雷区,谨慎为之,提前排雷。这样才有可能在盲动和无为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既能稳步推进更大范围的改革,又可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才能水到渠成。

寄语利率市场化

周小川:改革方向是明确的。希望通过改革,汇率实现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让市场供求关系更多决定汇率,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和灵活性。“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央行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会明显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市场化是汇率改革坚持的方向,这对企业和市场来说都是好的。当前中国正沿着市场化方向稳步推进汇改,最大的特征就是要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这一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措施适应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也为正在推进的各项金融改革创造了条件。

中信银行党委委员朱加麟:利率市场化没有改变客观存在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利率市场化却显著地改变了银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随着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性提升,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通过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取得更大的发展。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变化(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充分表明了央行向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但估计对短期利率并不会带来冲击性的影响,造成利率的实质性的变化更多根据资金的紧张状况而改变。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中国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建立更有效金融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新领导层已从口头和行动上释放出推动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强烈信号。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蕴藏的风险。

英国巴克莱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央行和新一届政府推进更加市场导向改革的信号,但短期来看这一措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德国北德州立银行金融专家弗雷德里克·昆泽表示:中国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值得期待。过低的存款利率阻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因此导致消费和内需不发达。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薛盘栋

编辑:陈彦彤 杜 杉

杨圭霞 罗云钏

图片:王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