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影响研究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17次
  • 评分4
  • 49
  • 0

李红霞

摘 要: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管理带来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提出背景及改革进程归纳阐述,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01-02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1. 利率市场化提出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意味着利率是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使得实际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抑制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必然的,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金融体制逐步趋向成熟的必备条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其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1986-1990 年的萌芽阶段;二是1996-2004 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三是2004-2008年的攻坚阶段;四是2012 年之后的全面放开阶段,也是核心利率市场化时期。具体过程见表1。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取消利率管制后,缓解了金融脱媒现象,商业银行的吸存能力有所增加,也改变了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倾向于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缩窄了存贷利差,由于利息收入占据银行收入的比重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下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对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其次,由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中介作用逐渐下降的大趋势下,混业经营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带来的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居民储蓄倾向的下降,导致存款占付息负债的比例再次下滑,导致银行负债中借入资金增多,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存款结构中的低成本存款会向高成本存款转换。最后,银行更青睐于高利率贷款。从银行角度来说,贷款利率上升将导致优质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贷款客户。而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高利率贷款也将刺激贷款客户风险偏好的提升,使得大量信贷流向高风险领域。在资产端,贷款和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稳定,但贷款结构调整,对公贷款占比下降,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贷款业务占比上升。在负债端,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降且结构出现调整,短期类存款占比下降,长期类存款占比上升。

2. 对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在管理利率上存在期限错配,即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的搭配不匹配,利率变动时,这种不对称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发生变化。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致使银行遭受损失。同时,利率变动还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导致银行遭受的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当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人才会借款,极易产生逆向选择,高贷款利率刺激借款人获得借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

3. 对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更高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等,整体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首先,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有效,货币市场流动性可能短时间消失,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新环境下的存款并不总是稳定,流动性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在制定发展和业务策略时必须将流动性作为稀缺资源加以考虑,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在应急计划中加入危机持续时间和流动性储备资产规模设定,加强对存款黏性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建模,由静态流动性比例向动态现金流分析转变。其次,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利率因子波动更频繁,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和模型计量利率风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开展相关压力测试。再次,随着二元利率环境的逐步消失和对内部转移定价精细化要求的提高,银行需探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内部转移定价曲线,并以内部转移定价为抓手,加强其对资产负债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

4. 对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上升,非标和同业创新业务层出不穷,对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首先,贷款增速进一步放缓,个贷增长快于公司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快速增长。其次,以“信托收益权和资管计划”为代表的类信贷资产业务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尤为明显。股份制银行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大幅度增长,其中大部分为信托收益权资产、资产管理计划和理财产品等非标准资产的投资业务。再次,银行业存款增速有所放缓,存贷比压力趋升。最后,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变大。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对措施

1. 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

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提高中间收入所占比重。当前商业银行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利息收入,这同发达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将是利率市场化后,决定商业银行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分水岭。中间业务是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收益,但不承担利率风险。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逐步改变银行大部分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现状。这也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2. 加强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中。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组合框架。对负债资产组合进行系统性的完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清楚自己在市场中处于何种地位。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倡导资产负债结构的发展。对于信贷组合来讲,想要调整好结构,首先要建立出合适的模型。充分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对于负债的框架也要进行系统的优化。负债框架是整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要把融资成本降低,保证负债在可控范围之内。将被动转化为动,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关于风险控制的先进管理技术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关于银行利息率风险控制于管理,采用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关于人工智能、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要通过具体现金分析的方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周边产品的综合运用,要在真正意义理解其中的原理。

4. 从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表管理

流动性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核心问题,它要求银行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到期期限匹配和重定价缺口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相关限额要求的缓释途径。在明确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前提下,根据不同经营环境制定各类资产的风险度量标准和资本规划,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考察银行收益的主要评估标准。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保持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对称关系,并进行动态调整和监控。

在后危机时代,先进银行进行积极探索,强调“资产负债表管理”在银行整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资产负债表管理”旨在秉承“1 个目标”,使用“2 个手段”,管理“3类风险”。“1 个目标”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策略性管理,对资产负债表结构作出持续性的改进,以期符合机构战略,在可接受的风险限度内使得资本收益(价值)达到最大。“2个手段”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资本配置。“3 类风险”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旨在避免汇率变化导致收入或价值的不利波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指保持金融机构具备恰当的流动性并为挤兑等突发状况做出筹资策略,利率风险管理将确认不利利率波动趋势并加以管理,实现市净利息收入损失和净现值损失最小化。

(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