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不必对“倒奶”解读过头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31次
  • 评分4
  • 23
  • 0

戴锦荣

2014年底,中国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部分奶农“倒奶杀牛”事件。每天把没有销售渠道的鲜奶贱价卖给养猪户、倒入农田,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奶农的日常工作,更有甚者,选择杀牛来“断臂保身”。

回顾历史,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也曾发生过的类似倒奶事件。有人甚至以此趁机唱衰中国经济。我国部分地区“倒奶宰牛”确实是行业生产出了问题,但与姓“社”姓“资”无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出现“倒奶”事件,这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弊端掺杂了行业声誉不佳而导致的一起普通的供给过剩事件,不必过分解读。

从经济背景来看,当年美国发生倒奶事件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出现的,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们生活困顿,社会动荡加剧。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平稳,产业有序发展,人口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市场供需平稳。

从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当年发生在美国的“倒奶”事件,是农场主为了操纵牛奶价格而有意进行的行为,人为地压缩供给,导致众多受经济萧条影响而收入降低的普通民众无力消费牛奶,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福利。而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偶发的“倒奶”事件,并未对消费者的牛奶消费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供应充足,乳制品价格稳中有降,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并未受到影响。

从行业发展分析,国际奶价持续走低、进口奶粉激增是农户“倒奶杀牛”的直接推手。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从35万吨增至159万吨,年均增长35%,奶粉进口从10.1万吨增至85.4万吨,年均增长53%,奶源自给率则从95%下降到了78%。2014年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下滑,从2014年1~10月,新西兰进口奶粉价格从42000元/吨跌到21000元/吨,乳品企业调整了部分产品的生产配方,用奶粉替代生鲜乳,减少了生鲜乳的使用量,助推了此次奶源过剩的现象。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2008年国内牛奶行业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0年出现毒奶粉事件对国内牛奶和奶粉市场的冲击巨大,时至今日消费者心中仍有阴影。2011年春节前后,出现了大批国内消费者去国外购买奶粉的现象,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新西兰纷纷出现了奶粉抢购潮。一边是奶农在倒奶,另一边是国人在喝进口奶,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

如此可见,相似事件有本质区别。发生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倒奶”事件,根本不是“没钱买奶”或者社会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国内奶业处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的一种行业阵痛期的表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在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短期性且耗费时间长、代价较大等弊端。需要政府在给予市场主体更加宽松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做好服务管理和引导工作。

虽然此次“倒奶杀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给过剩事件,但是政府应当积极应对。在以严格的质量监管重新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国产乳品信心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效的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出台保护奶农利益、实现奶农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措施。同时应重新梳理全球竞争格局下中国乳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重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乳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