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喜马拉雅森林秘境之旅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54次
  • 评分4
  • 39
  • 0

侯朝阳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地高山生态系统。全世界共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有5座位于该保护区内。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山地,在数十公里的距离内急剧下降了数千米的海拔。在众多雪山之间,是河流侵蚀形成的谷地,自东向西依次为陈塘、绒辖、樟木、吉隆和贡当谷地。这些切割喜马拉雅山脉的河谷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高原提供了通道,受流经谷地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这里孕育着喜马拉雅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整个河谷地区山高谷深、森林郁密,森林里的野生动植物,其种类之丰富、与人类接触距离之近,让这片森林成为在中国最容易与野生动物邂逅之地。

樟木沟:邂逅长尾叶猴

我的首次珠峰南坡之行,在2014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得以成行,目的地是樟木,目标是看看那里独特的鸟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樟木是一个喧闹的边境口岸,也是珠峰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与喧闹的市镇生活在这里似乎没有半点儿冲突。到达樟木的第二天,我沿着马路一路往下,走走停停地观察和拍摄着路边的鸟儿。有些热闹的大马路让我放弃了向下直接到友谊桥方向的路,转而走岔路,向立新村前进。

与主路稀稀疏疏的树木相比,去往立新村方向的路,完全是在一片浓密的森林里前进。动辄就能看到多人才能环抱的大树。“咔嚓……哗啦……”树枝折断的声音传来,原本疲惫不堪坐在路边草地上的我本能地转身看去,远远的高处只见树枝不停地晃动,究竟是什么东西闹出来的动静?我忙抄起手边的望远镜,开始扫视那一片树冠。即便是用望远镜看,想要在茂密森林的一片绿色里找到东西也很困难。正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发现树冠下方的一株粗大树枝上冒出来一个白色的小脑袋,定睛一看,居然是一只长相漂亮的猴子,而且绝对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猴子。

这惊喜的发现让我浑然忘记了奔波一天的疲惫,立即起身,用望远镜仔细地欣赏着那个小家伙。距离很远,只能看到它仿佛戴着一个黑色的面具,周边环绕着白色的茸毛,等它在树枝上坐定,才发现它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不一会儿,又一个小不点儿也爬了上来,和之前大一点儿的同伴一左一右地坐在两根横枝上。我拨通了之前曾来过这里的朋友的电话。“在樟木沟有三种猴子,猕猴、长尾叶猴和熊猴,你说的长尾巴的、毛是白色的,应该是长尾叶猴。”朋友的话让我兴奋起来,赶紧支起三脚架,架起相机。但是实在太远,而且天气不好,所以效果很差。但是看着那不停晃动的树枝,我觉得应该有一大群。

我估计了一下,我离它们有将近200米的高度落差,再看了看附近,发现前方有一个缓坡,我一咬牙,把东西收拾了一下,开始爬山,向猴子所在的地方迂回前进。在汗水和沉重呼吸的交杂中,也不知爬了多久,视野忽然开阔了,原来面前是一片被青苔和各种小乔木覆盖的流石滩,对面就是长尾叶猴们活动的地方。就在我找到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发现了我的到来,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它们并没有立即跑远,仅仅是竖起身来,警惕地看着我,原本在地上的猴子也只是爬到了树上两人高的地方——这实在让我喜出望外。

额、颊、喉、颏均为白色的长尾叶猴,个个拖着一条比身体还长的长尾巴,这让长尾叶猴非常容易暴露身份。作为西藏稀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长尾叶猴,其在西藏分布区域十分狭窄,仅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少量针阔混交林中,比如波曲和吉隆藏布江河谷,以及亚东、墨脱部分地区。据上世纪80年代科学考察估算,这一种群的生存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个体总量约1000只左右。

我见到的是一个很大的猴群,大概有40多只,有老有小,还有一只正挺着大肚子的母猴。慢慢地,它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允许我靠得更近一些,几只顽皮的猴子甚至走到我的身旁,在我面前搔首弄姿,任由我拍照。而我也像和人聊天一样,自言自语地对它们说话,让它们逐渐适应我的存在。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直至黄昏,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群叶猴。而下山途中,一只在丛林迷雾里突然来临的赤麂,用它那圆滚滚的身材和憨憨的神态,让我深深地被这片山林的神奇所打动。也让我第一次见识和明白,野生动物的警惕性和对人的畏惧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保持善意和合适的举动,是完全可以和野生动物亲密相处的。

亚东沟:雨雾中的雉类天堂

第一次的珠峰南坡之行,让我对这片森林回味良久、念念不忘。所以当2015年春季有机会参加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本地调查的时候,我毅然辞职,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共同组成的调查队一道,在西藏林业设计勘察院的配合下,再次踏足这片神奇的森林。

此次的目的地是亚东沟,这是珠峰南坡最大、最长的一条沟谷。与樟木等其他南坡的沟谷不同,亚东这条大沟谷里面多了很多条小的沟谷,这也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以保护喜马拉雅中段南坡特殊森林景观和珍稀动物为目的的这一区域,素来以山高谷深、林木葱郁著称。野生动物藏匿其中,很难发现,而随着春季到来的雨雾,则不时“关照”着科考活动的进行,增加了考察的难度。

雨季到来了,雨水明显一天天增多。而每当天气转晴,大大小小的鸟儿便开始活跃起来,叽叽喳喳的鸟声在林中此起彼伏。在喜马拉雅中段南坡,鸟类种类非常丰富,尤其以林鸟为多,但它们体形小,又极其灵活善飞,隐蔽性极高,要想在大森林的千枝万叶间辨清物种类别,对科考队实属一大挑战。体型庞大的棕尾虹雉和红胸角雉,相比较其他鸟类,要相对好辨认一些,但是它们就如同藏匿在云雾中的彩虹,实在很难看到。

为了能够拍摄到棕尾虹雉,我和鸟类专家李小燕在向当地人咨询了相关地点和信息之后,蹲守在两千多米海拔的丛林和草甸交界地带,在傍晚时分守候着这两种美丽而华贵的大型雉鸡的来临。当天色渐晚,首先来临的是弥漫的云雾和透心凉的雨丝,刺骨的寒冷和模糊的视线让我们逐渐放弃了拍摄的念头,但是执著的“鸟人”李小燕的坚持,终于让我们等到了棕尾虹雉的到来。

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和声音,一只棕尾虹雉出现在路边的岩石上,但是牧民无心驱赶牛群的声音,让它瞬即跑下了路基。我和李小燕赶紧猫下身子,蹑手蹑脚地赶到它消失的地方,只见它或急或缓的向下方走去。为了不惊扰它,李小燕忍痛割爱,放弃了继续追踪和拍摄的机会,改为替我瞭望情况,让我绕路到它的侧面拍摄。而云雾也渐渐散开,当这个浑身泛着金属光泽的大鸟站在巨石上瞭望的时候,终于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拍摄机会。随后它就消失在云雾的森林里。当我喘着粗气、拿着相机回到路上,给她翻看拍摄的照片时,李小燕高兴地如同自己拍摄到了一样,这也让我心里有了稍许安慰,没有辜负她的好意和配合。

投桃报李,“鸟人”的帮助,让我一直铭记于心,希望能够找到机会报答她,于是和她约定,一定帮她找到她一直没能见到的血雉,因为我的血雉运还是不错的,已经见过多次。血雉多数活动在杜鹃林的林缘地带,也会到草甸上觅食,所以当有一天来到米对拉山口方向的森林时,我们开始仔细搜寻。

走过半山腰的一个斜坡,突然转出一大片碗口粗的杜鹃林。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已长成粗壮乔木的杜鹃树,五月初却依然千朵万朵繁花满枝,染红了近百亩的山坡丛林。林子中央,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林而过,杜鹃林外则是一堵由高大喜马拉雅冷杉组成的天然围墙。

这个杜鹃谷地美得让人无法呼吸。据珠峰保护区副局长普琼介绍,他曾经专门调查过,南坡仅杜鹃的种类就多达25种。茂密热闹的杜鹃花海,吸引了无数动物聚集。娇小明媚的啄花鸟、太阳鸟三五成群,在每朵花间飘忽往来,不时停下来用长长的尖嘴吸食花蜜。一只白颈鸫叽叽欢叫着跳到地上,在半尺厚的林间绿苔上跳跳跃跃,随后躲进了层层密林。金枕黑雀和几只朱雀则在林子里飞来窜去,几乎没有停歇的那一刻。在落叶足以淹没脚踝的一处斜坡上,成片的黑色兽粪一堆堆新鲜湿润,也许几分钟前,它的主人刚刚光顾这里……

午后,随着暖湿气流逐步上升,林中从低到高开始漫过层层白雾,那光亮时四处大树倒伏、青苔遍布的原始森林,在浓雾弥漫中竟天地混沌一片,林区阴气森森,站在杜鹃花树下竟已看不清头顶的满树繁花。整个林子很快昏暗一片,十步之外,莫辨人形,空气中似乎随时可以拧出水来。此时,忽然听得远处有鸟发出“咯、咯、咯”的声音。这是血雉的声音,我赶紧通知李小燕,让她来到我的方向,一起蹑手蹑脚向有声音的方向搜索。透过雨雾,只见几只麻栗色的大鸟正躲在杜鹃林旁边的岩石下,紧张地向我们张望。它们有一张红脸和一双圆亮的眼睛,头顶张开着一扇穗状冠羽。在我们相机的快门声响起后,这群血雉一矮身,一阵树叶沙沙作响后,就再也没能找到了。

珠峰南坡多样性仅次于墨脱的生物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有七个核心区保护区。其中脱隆沟、绒辖、雪布岗、江村、贡当五个核心保护区为喜马拉雅南翼湿润、半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这五个核心保护区间存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生态系统由东向西的渐变过程。根据初步调查,珠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在西藏自治区它是仅次于墨脱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最强的自然保护区。

珠峰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此前,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曾对珠峰地区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但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仅有1975年以及1991年至1993年的两次,且受交通、设备等条件限制,调查区域较小,结果并不完整,所以一直未能系统开展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由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胡慧建研究员组织的资源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始对保护区的动物资源系统普查,这也是20年来珠峰保护区最全面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科考。而2015年的此次珠峰南坡调查,同时是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工作的一部分。考察的最新阶段性成果显示,珠峰保护区食物链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水平甚至可以媲美热带海岛。

科考负责人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说,发现新的物种是本次科考的最大成果。在此之前,珠峰保护区历次调查记录的脊椎动物有360多种,而在这次科考中发现、记录到的脊椎动物超过460种。“这次新发现的物种主要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沟谷地带。我们这次对一条沟调查得比较细致,其余3条比较简略,”胡慧建说,“我们还想一条沟一条沟地做下去,肯定还有更多物种在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