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中专中职教育正文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363次
  • 评分4
  • 36
  • 0

文/韦 荣

摘 要: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将诵读的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去,能够增加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通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的观点阐述,得出结论,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展开诵读教学,这完全符合当今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 诵读 策略与实施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感悟能力,而诵读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和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职语文教学采取诵读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学的魅力,陶冶情操,同时也是语言能力的锻炼。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诵读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重要性

关于诵读,朱熹认为“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就说明在诵读时不但要声音洪亮,还要做到身心投入,做到准确自然,从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及其意境所在。由诵读的意义可以看出诵读对于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策略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促进知识的快速吸收,在进行学生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诵读的积极性,对学生讲解诵读的目的和诵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将来的重要影响,也可以通过名人实例来感染学生。再者,通过创造适合诵读的情景,营造有利于诵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创设情境、分角色、配乐等等。

2.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诵读

朗读的基础是声音清晰自然,富含感情,并做到发音标准,朗读准确,做到 “无漏不添”;同时也要注重朗读技巧;最后做到精读,充分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运用科学的诵读方法,将文章的感情流入到文章的诵读中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让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不只是进行课堂的诵读,还要进行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如在班级的范围内进行诵读的比赛,丰富诵读的乐趣,也可以举行课外的诵读演讲活动;同时也要对诵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可适时推荐一些文化品位高、难度适中的文章。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丰富的诵读内容,不但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策略的实施

1.在时间边角中诵读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就需要诵读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有空闲的时间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如晨读就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选取一些适合清晨诵读的文章,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培养自身的诵读能力。利用空闲的时间就进行诵读,当诵读成为习惯时,就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热情。

2.不断激励学生诵读

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相互较劲,比如哪个有感情、哪个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学生在教师鼓励中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自信,乐意诵读。同时要经常举行诵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

3.在背景音乐中诵读

在背景音乐下的诵读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诵读情境。对于不同的文章拥有不同的意境,通过音乐的介入,将学生引入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中去可以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读出感情,将文章的意境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激昂向上的文章就需配激昂的音乐,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力拔山河的感觉。如《沁园春 长沙》。而对于那些意境优美,如山水之美,需要配一些古曲,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寓情于声,不但自己能够陶醉其中,还能感染他人,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如《归园田居》。

4.熟读课文,牢记于心

要想很好地将文章诵读出来,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稔熟,这也就需要对文章进行不断的阅读,达到文字读音准确、出口即文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充实积累,培养中职学生对文章反复推敲、回味,深入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四、小结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有人轻视诵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于诵读策略和实施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诵读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语文的喜爱,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张爱莲.语文教学诵读策略浅探[J].教学研究,2013(6).

[3]陈志刚.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教育[J].今日南国,2010(8).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