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王守波,李晔,江明盛,刘俊山,代林生,刘宝岩,杨旭东
(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金河022359)
摘要:原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生境的不断破碎化,柄息地丧失和人为捕杀,我国的原麝急剧减少。在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原始森林里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原麝,为了了解掌握汗马保护区原麝的种群现状,在2013年,采用大样方法对原麝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在汗马保护区有原麝约42只,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50~60只少了10只左右。其分析结果是随着保护区的发展,人为活动对原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干扰因子起了一定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汗马保护区;原麝;种群现状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11
作者简介:张卫华(1980 -),男,陕西省白水人,助理工程师,
原麝隶属于偶蹄目麝科麝属,是一种山地森林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然而,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大面积的森林开发导致栖息地丧失,麝栖息地分布区急剧缩小,并形成严重破碎化的格局,加之乱捕滥猎使得麝资源急剧减少,处于最濒危的状态,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收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种和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1 调查区域概况
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境内,地理坐标为E122°23’34”~122°52’46”,N51° 20’02”~51°49’48”。东临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内蒙古甘河林业局,西与内蒙古金河林业局接壤,北与内蒙古阿龙山林业局为界。保护区总面积107348hm2,森林覆盖率88.4%,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地区之一。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93种,其中,鸟类16目44科204种,兽类6目16科51种,鱼类6目9科28种,两栖爬行类4目7科10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o)、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金雕(Aquila chrysaeto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等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颈鸊鷉(Podiceps grisegena)、大天鹅(Cygnus cygnus)、鸳鸯(Aix galericulate)、普通鵟(B.buteo)、白腹鹞(C.spilonotus)、红隼(F.tinnunculus)、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雕鹗(Bubobubo)、乌林鹗(S.nebulosa)、棕熊(Ursus arctos)、水獭(Lutra lutra)、猞猁(Lynx lynx)、马鹿(Cervus elaphus)、驼鹿(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等38种。
2 调查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大样方法进行调查,大样方法所基于的原理和统计方法以及所获得的结果更为科学,且在北方的动物研究中,近年也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和应用。例如,张常智等(2011)使用大样方法估测东北虎分布区猎物的密度。该方法基于进入和离开闭合多边形(样方)的差值来统计种群数量,通过布设间距500m的长5km的5条平行样线,将调查区域分割成4个小样方(见图1),调查人员记录每条样线上原麝的新鲜足迹链数量及行进方向,动物24h内进入和离开样方的差值为24h内留在该样方内的个体数量,由此计算出该大样方内的目标物种实体数,结合样方面积得到样方内原麝密度。鉴于本区域主要由针叶林、针阔林、针灌林和阔灌林组成,根据各林型所占的比例,分别将11个样方布设在针叶林(5个)、针阔林(1个)、针灌林(2个)和阔灌林(3个),11个样方的总面积为110hm2(见图2),抽样面积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10.19%,达到大样方调查法规定的10%的最低标准。
每个样方由5组调查人员一天内完成,每组按照方案设计要求步行,并记录沿途所观察到的原麝24h内留下的新鲜足迹链数目及行进方向,遇到群链需要进行正向和反向跟踪,以确认群链的准确个体数量组成。每组队员须走完一条完整的长为5km的样线及小样方“封口”,保证每个小样方及完整的大样方无缺口,形成一个闭合的多边形。
2.1 样方内有蹄类数据记录和统计
以图1动物出现情况为例,说明大样方法种群数量统计方法。统计单个大样方内动物数量时,须首先把大样方分隔为4个小样方,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基于被调查动物24h内的新鲜足迹链的数量与方向,可以根据辐射状的调查足迹链,确定每个多边形样方内的动物数量。根据小样方内是否有动物群组出现,计算时应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小样方内无群组出现(距离小于30m的足迹链确定为一组):如图1中的小样方①和②所示,进入和离开小样方的动物均是以单只的形式活动,则各小样方内24h留下的由新鲜足迹链数之和减去离开的足迹链数量之和,即为该小样方内该目标动物的实体数量。例如,小样方①中有2只动物进入,2只动物离开该样方,则认为该样方内动物数量为0只;同理,小样方2中有2只动物进入,1只动物离开,则认为有1只动物扔留在该小样方内,该小样方内的动物数量为“1”。当记录到的进入小样方的足迹链数量小于离开的数量时,该小样方内动物数目记录为“0”。
二是小样方内有群组出现:如图l中的小样方③和④所示,进入和离开小样方的动物有些是以群组的方式存在的,基于24h内动物群的大小是不会变化的假设来判断群的存在和数量,统计此种情况下的动物数量,应首先判断某一群组是否离开该小样方,如小样方③内,样方的左侧进入了个体数为2的群组,但右侧发现有个体数为2的群组离开该样方,认为这两个个体数为2的群是相同的群组,则该小样方内以群组形式出现的动物个体数为“0”。然而,有1个以单只形式的动物进入该小样方,进入后没有离开,则认为该小样方内的动物数量为“1”;小样方④中,有1个个体数为3的群组进入该样方,然而并没有发现离开该小样方的个体数为3的群组,认为该群组仍留在该样方内,有1只个体离开该小样方但未发现有单只的个体进入。因此,以单只形式计算的该小样方内的个体数量为“0”,两种形式出现的动物总个体数为“3”。因此,该大样方内的动物实体数量为4个小样方内的个体数量之和“5”。
2.2 原麝种群数量和分布密度的统计
由2.1可以得出某大样方内的个体数量,结合该大样方的面积,可以计算出该样方的动物密度。在根据分层抽样的原理,由各大样方内的动物密度,可得到该抽样层各个样方的平均密度,结合该抽样层的总面积,即可得出该层抽样的动物种群数量及置信区间。再由各抽样层的数量相加和,即可得到所有研究区域的目标物种种群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
3 结果与讨论
汗马自然保护区原麝主要分布在实验区的131、140、141、139、129、128、130林班,另外,在实验区的99、100、101、102、116、115、87、88、103林班有部分分布。据统计,在本区原麝的种群数量约为42只,种群密度0.03只/km2,这比2008年利用粪堆数统计法调查的结果50~ 60只相对减少一些。这里有3种可能造成第二次调查的结果偏低。第一,可能与保护区新建的防火巡护道时常有机动车辆通过有一定关系。原麝性胆怯易惊,需要隐蔽度相对较高,据干扰源较远的生境以逃避捕食者。保护区在2011年修建防火巡护道时,虽尽可能地绕开了原麝的栖息地,避免道路修建对原麝的影响,但多少还是对原麝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原麝小范围的迁徙。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可能是因为样方设置没有落实到原麝新迁徙的地方。因此,调查结果比2009年稍微偏低一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汗马保护区迁徙的原麝没有走出。第二种可能就是因为调查方法的不同。因此,统计时造成两次出现误差。第三种可能就是上述两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认为还是第一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或在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第一种因素所占的比重比第二种大。
在汗马自然保护区原麝主要分布在实验区的131、140、141、139、129、128、130林班,这一区域的植被类型为落叶松林或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且多裸露的岩石,保护区职工把这一区域称为石砬山,这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原麝多柄息于多裸岩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相符。在本区落叶松林或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植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其他中林型,尤其是落叶松一白桦混交林中的植物高达80余种,利于原麝的取食。多裸岩的地方位于山体的巾上部位,这一部位郁闭度低,视野开阔,以利于原麝发现天敌,并迅速逃跑。另外,在多裸岩的地方有原麝最喜食的苔藓和地衣,也是取食的最佳生境,许多学者专家已经证实地衣为原麝最喜食物。
原麝体小力单,性胆怯易惊,对生境的要求较高,且具干扰源较远,在其柄息的地方应尽量避免人为的干扰,其柄息地生境一旦遭到破坏或干扰,影响了原麝的生存环境,其种群恢复就比较困难。因此,保护区今后的工作中应特别注重这一方面,除日常的巡护监测或必要的科学研究外,尽量避免在石砬山这一区域活动,尤其是机动车辆在没有紧急扑火任务的时候严禁通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明,李广元,盛和林,等.原麝安徽亚种分类地位的再研究[J].科学通报,1999,44(2):188-192.
[2]胡仲军,薛文杰,徐宏发,紫柏山林麝分布区植物群落乔木层结构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26(6):775-780.
[3]薛文杰,姜海瑞,胡忠军,等.近50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的变迁[J].生态学杂志,2007,26(6):797-801.
[4]陈力,黄松林,陆军,麝资源经营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3):86-87.
[5]张常智,张明海,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J].生态学报,2011,31(21):6481-6487.
[6]马逸清,等,黑龙江省兽类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孙光荣,对大兴安岭原麝的初步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79.(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