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岩敏
(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扎兰屯162650)
摘 要:育苗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育苗中常见的地下害虫有蝼蛄类、金龟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近些年蝼蛄危害严重,文章对蝼蛄的分布、危害、识别、防治进行介绍,希望能给育苗工作有所帮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蝼蛄;危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3-29
作者简介:衣岩敏(1966 -),女,内蒙古扎兰屯市人,实验师.
育苗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害虫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育苗时蝼蛄类害虫已成为育苗成败的重要因素。准确识别、了解其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蝼蛄的危害,促进苗木健康的生长。
1 分布及危害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本地俗称拉拉姑、地拉蛄,常见的种类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以前称非洲蝼蛄,国内从1992年改为东方蝼蛄)。呼伦贝尔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东方蝼蛄。蝼蛄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间接危害和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幼苗的根和嫩茎;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在土下活动开掘隧道,使苗根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干枯死亡,致使苗床缺苗断垄,育苗减产或育苗失败。在内蒙古扎兰屯成吉思汗苗圃该虫发生较为严重。
2 识别
2.1 东方蝼蛄
成虫:雄成虫体长30mm,雌成虫体长33mm。体浅茶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斑。前翅短,后翅长,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前足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脊侧内缘有3~4个刺,此点是识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末具一对尾须。
若虫: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老熟时体色接近成虫,体长24~28mm。
卵:椭圆形,长约2.8mm左右,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渐变黄褐色,最后变为暗紫色。
2.2 华北蝼蛄
成虫:雌成虫体长45~50mm,雄成虫体长39~45mm。形似东方蝼蛄,但体黄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脏形红色斑点。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此点是区别东方蝼蛄的主要特征),腹部近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有尾须一对。
若虫:形似成虫,体较小,初孵时体乳白色,二龄以后变为黄褐色,五六龄后基本与成虫同色。
卵: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mm,宽1.1~1.3mm,孵化前长2.4~2.8mm,宽1.5~1.7mm。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生活史很长,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下越冬。华北蝼蛄三年完成一个世代,若虫13龄;东方蝼蛄一年1代或二年1代(东北),若虫共6龄。蝼蛄一年的生活分6个阶段: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危害、越夏产卵、秋季危害。
3.1.1 冬季休眠阶段
当气温下降,本地区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一窝一虫,头部朝下,不群居,多在冻土层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若虫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升高到8℃以上时再掉转头向地表移动。
3.1.2 春季苏醒阶段
大约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在到达地表后先隆起虚土堆,华北蝼蛄约15cm虚土堆,较大,东方蝼蛄隆起虚土堆约10cm,较小,此时是进行蝼蛄虫情调查和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3.1.3 出窝迁移阶段
5月上旬开始,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正是这个阶段迁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3.1.4 猖獗危害阶段
5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成、若虫开始大量的取食,满足其产卵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断条的现象。
3.1.5 越夏产卵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cm以下的土中越夏并产卵。华北蝼蛄雌虫钻入土中后,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产卵50~500粒,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宦,每室一般产卵30~50粒。
3.1.6 秋季危害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取食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时期。
3.1.7 温湿度对蝼蛄的影响
蝼蛄的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在12.5~19.9℃是蝼蛄活动适宜温度,也是蝼蛄危害期,若温度过高或过低,便潜入土壤深处:土壤相对湿度在20%以上是活动最盛,<15%时活动减弱;土中大量施入未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也就严重。
3.2 生活习性
3.2.1 群集性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孵化后3~6d群集一起,以后分散危害。
3.2.2 趋光性
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40W黑光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据观察,蝼蛄对水银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3.2.3 趋化性
蝼蛄嗜好香甜食物,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等较为喜好。
3.2.4 趋粪土性
对未腐烂的马粪,未腐熟的厩肥有趋性。
3.2.5 喜湿性
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有“跑湿不跑干”的爿性,他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洼地、水浇地等处。
3.2.6 有抱卵的习性
蝼蛄在产卵前,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
3.2.7 昼伏夜出性
蝼蛄在夜晚活动、取食为害和交尾,以21~22时为取食高峰。
4 防治措施
根据蝼蛄的以上习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1 灯光诱杀
蝼蛄趋光性强,可用黑光灯、水银灯、频振诱虫灯、太阳能诱虫灯诱杀,效果较好,能杀死大量的有效虫源。晴朗无风闷热的天气诱集量最多。
4.2 林业措施
从整地到苗期管理,本着预防为主。深翻土地、适时中耕、清除杂草、改良盐碱地、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4.3 人工捕杀
在春季苏醒尚未迁移时,扒开虚土堆扑杀。蝼蛄可以食用和药用,做好广泛的宣传,可调动广大群众人工捕捉的积极性,发挥更大作用(但也不能食用过多,蝼蛄有小毒);结合灯光诱集后人工捕杀效果更好。
4.4 用马粪鲜草诱杀
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m左右挖一小坑,规格30~40x20x6 (cm),然后将马粪和切成3~4cm长带水的鲜草放人坑内诱集,加上毒饵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另外,水可放人淡盐水,不用加药物,淡盐水对蝼蛄有很强的杀伤力。
4.5 毒饵诱杀
用2.5%敌杀死乳油、50%辛硫磷乳油、90%美曲膦脂原药0.5kg,加水5kg,拌饵料50kg。饵料煮至半熟或炒七分熟,饵料可选豆饼、麦麸、米糠等,傍晚均匀撒于苗床上,也可用新鲜草或菜切碎,用50%辛硫磷乳油lOOg加水2~25kg,喷在lOOkg草上,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圃地,诱杀蝼蛄,注意防止家禽中毒。
4.6 生物防治
在土壤中接种白僵菌,使蝼蛄感染而死,是以菌治虫的防治手段。保护利用天敌,红脚隼、戴胜、喜鹊、黑枕黄鹂和红尾伯劳等食虫鸟类是蝼蛄的天敌。可在苗圃周围栽植杨、刺槐等防风林,招引益鸟栖息繁殖,以利消灭害虫。
4.7 化学防治
4.7.1 土壤处理
做苗床前,每667m2用5%辛硫磷颗粒剂2.5kg拌细土撒于土表,再翻人土内,或用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拌碾碎炒香的豆饼制毒饵,撒于苗床土面:做完床,在苗床上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用药量为每667m2为0.75kg,在早晚使用,否则影响药效,因为辛硫磷乳油见光易分解失效。因此,在喷药后表层覆上步道土,残效期为1-2个月。用3%呋喃丹颗粒剂5g/m2,防治地下害虫对苗木不产生药害。
4.7.2 种子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0.3 kg拌种100 kg,可防治蝼蛄等多种地下害虫,不影响发芽率。使用70%锐胜可分散性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其种子表面有保护层,可有效地保护萌发种子不受侵害。
4.7.3 发生期防治
当发现有成、若虫危害时,喷施有机磷或菊酯类杀虫剂。如土中根施3%氟菊酯颗粒剂、根灌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防治、使用70%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2000倍液灌床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