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荣
锦州石化公司是新中国第一滴人造合成石油的诞生地,曾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作为一名老石油工人,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滴人造合成石油生产的全过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锦州石化公司前身为“锦州合成燃料株式会社锦州工厂”,是日本侵占东北后于1938年5月建设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锦州合威燃料株式会社锦州工厂”由国民党派员接收,更名为“锦州合成燃料厂”。1948年10月5日锦州解放后,“锦州合成燃料厂”由冀察热工矿管理局接收,更名为“东北工业部化学管理局锦州合成厂”(简称“锦州合成厂”)。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同意“锦州合成厂”恢复生产。
1950年7月13日,我被招工到锦州合成厂,分配到煤气场燃料煤气发生炉岗位。当时煤气场主要生产设备是原料煤气炉96座、燃料煤气发生炉10座。工人们为恢复生产千劲十足,满身油泥在那里修复机械设备、清理煤气管线、除尘器和洗涤塔,尽管叉脏又累,可是大家很有千劲,二百多斤重的一桶焦油泥两个人往上抬,有时把大扁担都压折了。清理沉淀池是燃料煤气发生炉修复后具备生产条件的最后一项工作,煤气场为此开展了劳动竞赛,18个人分成3个作业组,你追我赶,提前完成了沉淀池清理,为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9月IO日,燃料煤气发生炉7号焦炉点火开工。上午9时,厂长和技术人员来到现场,由厂长点着火把投入7号炉内,这是全厂开起的首套装置,之后焦炉1号、3号、5号陆续点火生产。由于工人技术不熟练,在探火操作中经常有人被探火孔喷出的煤气熏倒。我们班组在实践中摸索出看风向、立插快拨、换口气探火的操作方法,从没有出现过煤气熏人的现象。技术人员总结了我们班“一看、三快探火操作方法”,并推广到其他两个班,解决了探火操作煤气薰人的问题。当时生产工操作是三班倒,每周一轮换。上零点班时,工人晚上六七点就到厂,找一个草袋子往墙角一铺就睡了。生产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人工加焦,人工探火。
1950年10月6日,原料煤气炉北侧24组48座炉点火。点火烘炉仪式非常隆重,准备工作就绪后,厂长甄树森陪同东北化工局局长张定一、锦州市委书记林肖侠等领导同志参加了点火仪式。甄树森首先点起第一支火把,接着其他领导都点起火把,陆续点燃全部48座炉子。
原料煤气炉升温是生产原料煤气的最大难关。1943年,日本人在组织烘炉升温时发生了大爆炸,烧毁了整个炉体硅砖。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一个迪地尔炉修复生产,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烘炉升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经常熄火,影响了炉温上升。经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采取在RS四五层加装挡风板的办法,解决了经常熄火这一关键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炉温不能沿着曲线升温,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进行多次试验,最后采用煤气进量调节炉温的办法解决了曲线升温问题。经过100天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及攻克了多道难关,1951年1月15日,终于完成了原料煤气炉北侧24组48座炉子烘炉升温。
1952年2月10日,是全厂职工大喜大庆的日子。这一天,原料煤气炉生产的原料煤气顺利送到了合成场,经过脱硫、合成炉、吸着,煤炼油装置生产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滴人造合成石油,全厂一片沸腾。
日本侵略者在锦州合成厂曾先后两次点火烘炉均以失败告终,在战败投降时还叫嚣:“锦州工厂只能长草,做不出燃料来。”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石油工人有志气、有能力修复新中国第一座煤炼合成石油工厂,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