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工程毕业正文

我国技术创新绩效发展趋势研究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80次
  • 评分4
  • 82
  • 0

韩辛超①HANXin-chao;王文飞②WANGWen-fei

(①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石家庄050081)

(①BeijingWuzi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②CETC54,Shijiazhuang050081,China)

摘要: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契机,技术创新成为必然选择。在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果的今天,回头量化测度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发展趋势,发现技术创新活动的薄弱环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发展趋势研究为特色,运用两阶段模型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转化阶段呈现低效率,而经济转化阶段呈现高效率。

Abstract:Financialcrisisbringopportunitiesfor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China,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becometheinevitablechoice.Today,technologyinnovationhasbecomeanationalstrategy,anditgetssignificantachievements.Lookingbackthedevelopmenttendency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inChina,itisfoundthat,theweaklinkoftechnologyinnovationactivity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takestechnologyinnovationinChinaastheresearchobject,takesthedevelopmenttendency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inChinaastheresearchcharacteristicsandusestwo-stagemodeltoanalyze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Theresultsshowthat,thetransformationefficienc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technologyinnovationactivitiesislow,butthetransformationefficiencyofeconomicishigh.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术创新绩效;发展趋势;两阶段模型;灰色关联分析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developmenttendency;two-stagemodel;greycorrel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70-04

0引言

始于2006年的金融危机在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同时,却给不知疲倦狂奔中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基于源源不断的外部需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人口红利、有利汇率的发展模式,曾给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荣誉。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部需求锐减,人民币汇率上升,能源、原材料及人力成本增加,环境能源不堪重负,所有一切都像是扼住了中国经济的喉咙,呼吸骤然急促[1]。所幸灾难在引人痛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经济开始反思,决心在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上走一个及时的上坡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要靠技术创新。从雄狮觉醒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2014年11月的APEC峰会上习主席进一步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向世界,时间已不知不觉又迈进了近十年。十年间,在国家的宏观战略部署下,我国创新成果持续快速增长。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直接产出,据统计,2013年我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58.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2件,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目标[2]。此时此刻,回头为这些年的技术创新绩效打打分,不仅是对过往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今后技术创新战略继续行进的指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角度主要有投入加产出,投入产出比,产出效益,产出绩效加过程绩效几种。其中聂萍从投入加产出角度运用密切值法对车类上市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3]。该角度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把R&D资源当成是一种投入,忽视了其也是一种创新产出,尽管该角度也和技术变化密切相关,但无法测度出技术创新绩效。对于产出绩效加过程绩效角度,分析其指标体系中关于过程绩效角度的二级指标可见,如竞争情报分析报告数,研发部门与客户交流度等均归属于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而非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4]。当前研究中的投入产出比角度如刘雷等以R&D投入总量指标和R&D投入强度等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而以效果性指标(如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性销售收入等)和效率性指标(如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利税率,物耗降低率等)作为技术创新产出,利用DEA方法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5]。由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可知,R&D不是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仅仅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环节,因此R&D投入也只是这一阶段的投入要素,并不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拿R&D投入匹配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益产出是不合理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并不对等。而这种不合理出现的关键原因在于投入产出的不配比,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两阶段绩效评价法,通过分阶段评价不仅保证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性,而且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管理也是很有好处的。分阶段评价可以使企业方便分析各阶段存在的问题,不会造成责任转移,方便技术创新活动管理[6]。具体将技术创新活动分为科技转化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

此外当前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行业角度,并无对国家整体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评价。而且现有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通过不同主体间的比较来得出特定主体的相对绩效水平,鲜有研究特定主体绩效发展趋势的。故本文选取国家整体技术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发展趋势。

2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由于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涉及很多的因素,要想保证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具体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系统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就是由多个联系紧密的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是不断流动的。所以只有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过程,掌握信息流动的规律,才能有效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②逻辑性:指指标之间要满足绩效评价的逻辑关系。坚持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的逻辑性,可有效避免投入产出角度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对于投入与产出指标具有自动检测的能力,一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会进行逻辑分析,修正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系统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③可比性:不同比较对象可能会对同一指标进行相互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应对一些原始指标进行必要的处理。

④重要性: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清楚掌握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确保系统的科学性。

2.2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过程,设置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主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数据准确性,也应坚持系统性、逻辑性、可比性,重要性等原则。

2.3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通过分析技术创新过程发现,R&D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创新战略和能力,效益评估和比较等进行综合评判,然后选择合理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所以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核心技术,而取得核心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自主创新,这需要大量的R&D经费和人员投入,二是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两种方式有利有弊。所以高技术产品进口额也包含在科技转化阶段的投入指标当中。

经济转化阶段产出指标体系中纳入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这一指标,它反映了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我国相关产品承载的相应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体现了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资源、科技产出和经济价值是三个重要指标,总体思路是用了多少的经济资源创造了多少的科技产出,又将科技产出创造出了多少的经济价值。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体现了经济资源向科技资源转化的科技转化效率,第二阶段体现了科技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经济转化效率。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满足系统性,重要性,可比性和逻辑性等原则。另外考虑到投入不可能马上就会有成效,产出和投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对此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转化过程分析见图1。

3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4国家技术创新绩效发展趋势分析

选取正值金融危机高峰期的2007年作为本研究的起始年度,以2013年作为截止年度。数据取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详见表2。

4.1技术创新两阶段三节点综合评价

首先对科技转化阶段的历年投入水平做比较分析,科技转化阶段历年的投入数据见表3。

最优样本(参考序列)各指标值要优于或者等同于各年份上各个指标的值,即分别选取各年份每个指标上的最大值(因为这里三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参考序列U0见上表第一行。同时借助于参考序列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每个指标值除以参考序列对应指标数值,可得无量纲化数据见表4。

根据公式1可得△0i(k),(i=2007,…,2012)见表5。

根据公式2可得关联系数ξ0i(k),(i=2007,…,2012;k=1,2,3)见表6。

最后根据公式3可得各年份与参考序列(最优序列)的关联度见表7。

同理,取得科技转化阶段的历年产出水平、经济转化阶段历年产出水平与各自参考序列(最优序列)的关联度分别见表8、表9。

4.2我国技术创新绩效发展趋势分析

将科技转化阶段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转化阶段产出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描绘在一张图上,并分别求得三条趋势线。具体见图2。

科技转化阶段投入、产出和经济转化阶段产出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代表了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历年该项上的相对高低水平。而其趋势线的斜率则代表了国家技术创新活动在该项上的变化速率。由图2可见实线代表的科技转化阶段投入的趋势线的斜率高于密集虚线代表的科技转化阶段产出的斜率,而非密集虚线代表的经济转化阶段产出的趋势线的斜率又高于科技转化阶段产出的斜率。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呈现科技转化低效率、经济转化高效率。

5对策和建议

针对文章第五部分的分析结论,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转化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①规模效益: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造成该活动的成功举行必须依赖大量资金和大量人力的支持,只有同时具有上述两项条件才有可能成功实施技术创新活动,否则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而且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这些活动当中,导致相关企业的融资困难,因此面对这种形势,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是必要的。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资助基金的投资,进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时最好减少审批程度,实行企业申请、政府考察,确保项目可以把握市场机会;二是拓宽风险基金、银行贷款等多渠道资金的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准备充足的资金;三是加强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知识产权担保等形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筹资等。

②精英效益:有学者说过,所有行业的所有类型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运行,专业人才的任用至关重要,只有具有相关的专业人才,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对于我国相关部门来说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吸引、留住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制定促进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能有效激发优秀人才创新积极性的体制,给优秀人才创建一个发展和成长的平台,使人才有用武之地,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二是注意对人才家属的安置,使优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安心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三是不仅要重视对国外人才的引进,也要注重对国内人才的吸纳,并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优秀人才的价值最大化[9]。

③创新氛围: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随之提升的还有研发人员的重要性,这对研发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鼓励。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给研发人员创造一个创新氛围,鼓励研发人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政府应该积极实施新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技术创新奖励制度;二是企业积极宣传技术创新,表扬优秀人才等。

④消化吸收:通过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常用的手段,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利有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如果不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的话,很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只有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别人的技术成为自己的技能,才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实现产业升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珩,王文飞.基于两阶段模型的长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07.

[2]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聂萍,江兵,何继光.基于密切值法的车类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6(9):92-95.

[4]刘铭.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4):233-236.

[5]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3.

[6]王文飞.江苏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7]彭放.数学建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5-190.

[8]田永强.粮棉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04.

[9]朱晓莉.基于DEA的合芜蚌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及建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