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数学正文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11次
  • 评分4
  • 79
  • 0

文/陆小平

【摘 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动态、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技术;转化;教学效能

我们知道:现代信息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集成性、可控性、交互性等特点。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旧有的信息封闭、单向传递的思维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式。

一、化抽象为直观,增强数学知识趣味

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薄弱,他们易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但初中数学几何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抽象性很强。如果教师能把“抽象”变为“形象”,再由“形象”变成“直观”,学生更易理解,然后深入,由“形象”上升为“抽象”。这一过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既能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又能加强直观,更有利于抽象概括,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课堂上的无趣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他们能长久的处于兴奋、充满趣味性的探索知识的状态。如在授课“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这一节,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有多少种情况时,我借助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将正方体展开的11种情形一一用动画呈现,概括出“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把抽象的过程一一记住,化抽象为直观,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静态为动态,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信息技术可以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知识。学生通过眼睛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了,他们才能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授课“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我用几何画板工具制成了动画课件,让学生们能很直观的知道无数个点带着脚步声走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条直线。学生能体会到一次函数的图形就是无数个点形成的一条直线,因此他们能很快的得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像就是一条直线”。再如在授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大大小小无解了”这种情形时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中的动画创设两个人背靠背先不动,然后一个向南走一个向北走,结果这两个人没有交叉共同之处,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不等式组无解的过程。利用这种动态教学我们老师可以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讲得更清楚,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三、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辅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在数学学习中要实现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能办到,因为它有学生动手操作、 反复观察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形成:“猜想——分析——发现——结论”的思维,更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探讨得出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共性。例如,在授课“一次函数性质”中, 过去通常是让学生用描点法作出y=2x+1,y=1/2x-1,y=-2x+1,y=-1/2x-1等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甚至是教师展示自己预先作好的几个图像来讨论一次函数y=ax+b(a≠0)的性质,不让学生动手。为什么仅仅研究这几个函数的图像呢?这几个函数的图像就可以代表一般一次函数的图像吗?研究时把系数a分为正数b为正数、a分为正数b为负数、a分为负数b为正数、a分为负数b为负数这四种情况,这种思路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但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比较被动。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作图功能,引导学生随意地取a和b的值,在同一坐标系内就显示出对应的函数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系数a和b对函数y=ax+b性质的影响:随着a为不同正数,他们发现函数图像呈逐渐上升趋势,清楚地看到a>0时图像始终过第一和第三象限,当b为不同正数时图像还过第二象限,当b为不同负数时图像还过第四象限等更是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为不同负数,b为正数和负数时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楚地发现一次函数y=ax+b(a≠0)的性质,并体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由于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学习方法由接受式转变成探究式,大大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学习效果就非常理想。

四、化感性为理性,拓展动态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思维规律”。但书本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是数学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感性知识让学生理性的掌握,体会其中思维形成过程的奥秘,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行之有效的办到。它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去理性的掌握。例如,我在授课“矩形的判别方法”时,首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如何变到矩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的过程。我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过程中,理解“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一判别方法,最后要求学生依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以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矩形的其他判别方法奠定了有效的思维基础。再如在授课“平移”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早有了丰富的感知。但要让他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某一射线方向平移一定距离时,却产生了如下问题:(1)平移的距离弄错;(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3)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没找准,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制作了“PPT”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在某一射线方向的整体运动过程,并让他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并记忆下动态的运动过程,从而探索出对应边和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存在着什么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更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效能。

五、化理论为实际,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有广泛的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真正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会因为运算过于繁杂甚至无法完成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数据在运算处理上就不成问题了。譬如,国庆小长假期间小红到一家国有企业勤工俭学,老板给出三种工资方案:①第一天5元,第二天10元,第三天15元……依次类推;②第一天1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递增20%;③每天30元。问:小红应该选择那种方案才对自己有利?假设小红的工作天数为x,按以上3种方案,学生列出小红的工资总数(单位:元)分别为y1=5/2x2+5/2x,y2=5×1.2x-5,y3=30x。第三种方案对应的工资总数比较容易得出,但第一种与第二种方案相比较谁高就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两种解决策略:①用几何画板绘制出相应三个函数图像,通过数形结合进行判断;②取x等于1,2,3,4……,用Excel分别计算y1,y2,y3的值,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策略都获得成功,学生也亲身体验到利用计算机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价值,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让学生从中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与技能上的提高,满足了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更提高了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用它来辅助数学教学,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加强学习,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我们的学生也会变得乐学、善学、会学。从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的新型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胡利平.《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版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