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数学正文

培养问题意识重在情境创设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12次
  • 评分4
  • 49
  • 0

文/李声锋

思维发端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发展,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部分。由于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往往经过高度抽象,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小学生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起来常常难以进入角色。作为数学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桥梁。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把学生置身其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思维才真正得到启动,才能为下一步问题的解决做情绪上的、物质上的准备。那么,创设什么样情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创设怎样的情景,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不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而是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共同发现、并肯定、赞美他们,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其次,要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欲望,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需要,创设富有趣味性、可操作性、贴近生活的情境。开拓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一课中,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豆豆和旦旦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读书,却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打电话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回,他们互相汇报了自己的身高,豆豆说他正好1米,旦旦说他身高99厘米。因此,旦旦说99比1大,所以自己比豆豆高,豆豆很不服气,说自己才比旦旦高呢,可是却说不出道理来,急得小脸憋得通红。”故事讲到这,学生们坐不住了,立刻分成两派,各执己见,有的说旦旦说的有道理,有的说豆豆高些,有的说干脆把他们找到一块比一比就知道谁高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着了,我说,不叫他们一块来比,能比出来吗?有什么困难?有个学生自言自语的说:“要知道1米有多少厘米就好办了。”此刻,问题产生了,思维真正得到了启动。接下来大家都积极的参加到研究“1米有多少厘米”的问题中,然后,很快比出了两人的高矮。

这个故事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了,讲的仿佛就是孩子们之间常玩的把戏,使学生听起来亲切有趣、乐于接受,当问题最后得到解决时,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深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爱玩、好动又是学生的另一种天性。在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找车厢的游戏:发给学生24的约数卡片和18的约数卡片,讲台两边分别为24号车厢和18号车厢,让是24约数的和18约数的学生分别上自己的车厢。结果,出现了徘徊在24号车厢和18号车厢的学生。随着矛盾的出现,问题产生了。他们为什么既可以上24号车厢,又可以上18号车厢呢?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这里通过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对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怎样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具、学具或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充分调动眼、耳、口、手等各种器官,帮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先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跟圆柱体积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倒进等底等高的圆锥和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中,有的学生说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的说不是,产生矛盾,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这样带着问题去发现和探索,从而自己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把问题用故事、游戏、儿歌、比赛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此外,运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具有直观、省时、省力、高效的功能,是现代教学中值得提倡的方式。

总之,丰富有趣的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数学、体验数学、热爱数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意识、为学习数学扫除了情感上的障碍,奠定了学好数学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路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