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声锋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革和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而一堂优质课应该具有“引、探、练”的三个特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引—激发兴趣,引发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又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怎样使小学生从小便爱学数学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想办法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1.联系生活实际引发亲切感。课堂教学中的举例,讲授,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激发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如“直线”的认识,首先,教师拿着一条棉线(学生最熟悉的线)问: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从而引出“线”的概念。接着,用双手捏棉线的两端向外拉直,使学生感知“直线”的具体形象。然后引出教学中的“直线”,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出“直线”的特性;没有端点,不能度量。
2.动手操作,启迪心智。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多以具体形象为主,数学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部便是直观和操作。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而动手操作更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如一年级在教“9加几相应的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摆弄小棒;桌子上放11根小棒(左边一堆10根,右边1根),要学生拿走2根,求还剩下几根小棒。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把学生的操作过程在黑板上演示:1、先从11根里拿走右边的1根,再从10根里拿走1根。2、先从10根里拿走2根,再留下8根和1根。3、从11根里一下子拿走2根,再留9根。从演示结果中得出最佳方法。然后启发学生:从11根中拿走3根、4根、5根……会拿吗?随即揭示课题,学生情绪高昂,跃跃欲试,当然,动手操作必须做到“目标清、交代明、齐动手、巧演示”
二、探—探求知识,探索规律
如果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那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堂好课就应该围绕“思考”二字。怎样使学生积极思考呢?教师是关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个“探”字就是突出一个“主”字,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1.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我们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往往借助直观教具。如教学“平均分”的含义时,先准备好一支铅笔,请3位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然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师让学生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师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2.观察比较,思索发现。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小刀一把7角钱,铅笔一支5角钱,买3把小刀和3支铅笔共应付多少钱?”这一类题目,根据学生列式,板书两个算式再连上等号:7×3+5×3=(7+5)×3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从而用自己的言语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3.迁移过渡,获得新知。注意应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联想。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练习相同加数的连加法,如2+2+2=?用的是唤起旧知识迁移过渡。让学生通过对加法中加数的观察,得出“相同加数”和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的观察和结论,进一步把这个加法意义概括为“求3个2是多少?”这样才能使得乘法从加法中“生长”出来,把乘加法统一起来,展现知识结构过程。
探索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善于点拨,结论科学,要破“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死气沉沉的局面,变“多向交流,形式活泼,师导生探,规律自明“的良好局面。
三、练—精选、及时反馈
练习要命要求,多层次,小坡度,多形式多反馈,注意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同时还要讲究兴趣,把当堂练习从时间上内容上加以保证。规定每堂课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内容安排大体为:基本练习,巩固新知;重点练习,保证关键;变式练习,攀登前进。例如,“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1)基本练习:书上练习第1、2题;全班练,练后评讲。(2)关键练:出示应用题要学生讲先算什么?强化中间问题。(3)组题对比:区别一步与两步。(4)补条件:使应用题完整。通过四个层次,步步递进,层层深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引、探、练”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路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