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雪生 宋兴国
【摘要】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教师设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着些许问题,使作业成为了“作孽”。本文通过课题实验揭示了从作业的内容设计和作业的形式等方面阐述了减负增效模式下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练习设计
【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节数学课,学生就要完成相应的数学作业,而作业的来源就是学校统一订购的课本练习和补充习题,这些都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正因为平常,绝大多数数学教师不会经常地、特别地去关注这一工作。这样的做法,造成教师忙于辅导后30%的学生而忽略了前20%的优等生,也使后30%的学困生整天埋头于作业堆而心力疲惫,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最终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对策研究】
一、练习的目标明确,要有普遍性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例1 的学习,通过估计乘积后,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了笔算的方法,在经历了两次探究活动以后,着重让学生比较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与乘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课本练习第2 题)
3.笔算练习
4.拓展练习
这样通过第1 和第2 两题的基本练习,把小数点的位数关系弄清楚,既抓住了难点,又达到了训练的效果。第3 题是实际计算中的基础性练习,旨在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掌握积的小数位数,即在练习过程中,不再有强调小数位数的影响因子干扰,而达到自觉确定位数的目标。第4 题的拓展练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找到积是24 的两个数,然后再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开拓了练习的广度。
二、练习的重点突出,要有针对性
重点突出就是要设计的练习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落实训练点,并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练习的针对性就是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以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三、练习的层次分明,要有阶梯性
如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后,设计如下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
第一层次(基本题,与例题相仿)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作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四、练习的程度适中,要有量力性
如《图形的周长》一课知识点多,涉及内容广泛,但练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既要考虑需要练习的知识要点,又要顾及作业时间,更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设计练习如下:
1.基本题。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变式题。量一量并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3.综合题。
(1)学校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60 米,宽40 米,沿操场四周跑一圈是多少米?小明跑了圆圈是多少米?小明的爸爸跑了5 圈是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抱枕,边长5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要用多少厘米花边?
(3)用一根长36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 米,它的长是7 米,宽是几米?
4.思考题。
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五、练习的形式多样,要有趣味性
练习设计的多样,就是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实际教学中,作业的内容单调,计算唱主角,完成的方式单一,主要是书面形式、个人独立完成为多。这种毫无趣味、机械重复性的练习,不仅影响练习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新的课改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教师要紧紧结合课改要求,依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实际,在设计作业时突出普遍性、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